第186集 确定行程(第2页)

王阿姨的笑容像阳光一样温暖,眼角的皱纹里都透着朴实的善意。她帮着大家拿行李,一边走一边介绍:“我们镇子离车站还有两里地,我雇了辆三轮车来接你们,一会儿就到了。”

坐在颠簸的三轮车上,看着车窗外飞速倒退的田野和村落,啊玉的心情格外舒畅。这里的天似乎更蓝,云似乎更白,连阳光都带着一种温柔的暖意。她看见路边的稻田里,稻穗已经抽了出来,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一片绿色的海洋。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山脚下散落着几座白墙黑瓦的房子,袅袅炊烟从屋顶升起,融入蓝天。

“你们来得正是时候,”王阿姨坐在驾驶座旁,回过头笑着说,“再过半个月,稻子就该扬花了,那时候才叫好看呢,整个田野都是香喷喷的。”

林小满忍不住拿出手机拍照:“王阿姨,这里的空气真好,感觉连呼吸都变得舒服了。”

“那是自然,”王阿姨自豪地说,“我们这儿没有工厂,没有汽车尾气,只有青山绿水和新鲜空气。你们城里人啊,就是需要多来乡下走走,洗洗肺。”

三轮车驶进一条铺满石板的小路,两旁是高大的白杨树,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小路的尽头,出现了一座古朴的四合院,院子周围种满了各种花草,几只鸡在院子里悠闲地踱步。

“到了,这就是我们稻花乡里,”王阿姨停下车,热情地招呼大家,“快进来歇歇,我给你们准备了冰镇的酸梅汤。”

啊玉跟着大家走进院子,立刻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院子中间有一个小小的池塘,里面种满了荷花,粉色的花朵在绿叶间绽放,几只蜻蜓停在花瓣上。池塘边有一张石桌和几个石凳,桌上放着一个陶制的茶壶和几个粗瓷碗。

“哇,这里太美了,”林小满忍不住赞叹道,“比我想象的还要好。”

王阿姨笑着说:“喜欢就好,你们先坐下喝点水,我带你们去看看房间。”

啊玉坐在石凳上,看着眼前的荷塘,听着树上的蝉鸣,感觉自己仿佛真的走进了一幅田园水墨画。她知道,这次青秧镇之旅,一定会给他们留下一段难忘的回忆。

第三章:稻花乡里的蝉鸣与星子

午后的阳光透过葡萄架,在青石板上筛下斑驳的光影。王阿姨端来的酸梅汤盛在粗陶碗里,深紫色的液体上飘着几片薄荷叶,碗沿凝着细密的水珠。啊玉呷了一口,酸甜的滋味顺着喉咙滑下,瞬间驱散了旅途的疲惫。

“房间都在东厢房,”王阿姨用围裙擦着手,“两张大床,一张榻榻米,你们看着分。屋里都备了蒲扇和蚊香,晚上要是热,廊下有竹床,躺着看星星最舒服。”

林小满拖着行李箱率先走进东厢房,立刻发出一声惊叹。房间是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木质的梁柱散发着淡淡的木香,窗棂上贴着褪色的剪纸,临窗的矮桌上摆着一个粗瓷花瓶,里面插着几支刚摘的野菊。最让她惊喜的是那扇雕花木门,推开后就是一个小小的露台,露台上放着一张竹制的躺椅,正对着屋后那片望不到边际的稻田。

“啊玉你快来看,”林小满趴在露台栏杆上,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从这里看出去,整片稻田都在脚下呢!”

啊玉走过去,顺着她的目光望去。午后的稻田像一块被阳光熨平的绿绸缎,风拂过时,稻穗掀起层层叠叠的波浪,远处的田埂上,有个农人正戴着斗笠弯腰劳作,偶尔直起身来,用毛巾擦把汗,身影在辽阔的绿色里显得格外渺小。

“王阿姨说屋后的杨梅树熟了,”陈末拎着背包走进来,手里还拿着那本《瓦尔登湖》,“小张已经扛着钓鱼竿往溪边跑了,说是要钓条鲫鱼晚上加菜。”

正说着,窗外传来小张的欢呼声:“陈哥!啊玉姐!你们看我抓到了什么!”只见他挽着裤脚,手里举着一个玻璃罐头,罐子里有几只指甲盖大小的螃蟹在爬动,水面上还漂着几根水草。

“小心夹到手,”啊玉笑着提醒,“快拿去给王阿姨看看,说不定晚上能炒盘香辣蟹。”

傍晚时分,王阿姨在院子里支起了柴火灶。啊玉和林小满系着围裙帮忙择菜,陈末则坐在石凳上看书,偶尔抬头看看在稻田里追逐打闹的小张。夕阳的余晖给远处的山峦镀上了一层金边,归巢的鸟儿在屋檐下叽叽喳喳地叫着,空气中弥漫着柴火的香气和饭菜的味道。

“尝尝我们自家磨的豆腐,”王阿姨端上一盘刚出锅的小葱拌豆腐,雪白的豆腐上撒着翠绿的葱花,淋了点香油,“早上用老碾坊的石磨磨的,跟城里买的味道不一样吧?”

啊玉夹了一块放进嘴里,豆腐细腻嫩滑,带着一股淡淡的豆香,比她平时在超市买的要鲜嫩得多。“真好吃,”她忍不住又夹了一块,“王阿姨,那个老碾坊我们明天能去看看吗?”

“当然可以,”王阿姨笑着说,“吃完晚饭带你们去田埂上走走,现在正是萤火虫出来的时候。”

饭后,王阿姨递给每人一个手电筒,带着他们沿着田埂往稻田深处走去。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头顶的星星像撒在黑丝绒上的钻石,一闪一闪的。远处的村落里传来几声犬吠,近处的稻田里,青蛙在呱呱地叫着,还有不知名的虫儿在草丛里唧唧地唱着歌。

“快看!”林小满突然指着前方,声音里带着惊喜。只见黑暗中,几点微弱的绿光一闪一闪地飞了起来,像一个个小小的灯笼,在稻穗间穿梭。

“是萤火虫!”小张兴奋地叫了起来,忍不住想去抓,却被王阿姨拦住了。

“别吓着它们,”王阿姨轻声说,“萤火虫喜欢安静,你们站着看就好。”

啊玉站在田埂上,看着那些绿色的小光点在黑暗中飞舞,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她想起小时候在乡下外婆家,也是这样的夏夜,跟着表哥在稻田里追萤火虫,把它们装进玻璃瓶里,做成一盏盏小小的灯笼。

“好久没见过这么多萤火虫了,”陈末的声音在旁边响起,“在城市里,连星星都很少能看到。”

啊玉点点头,看着那些闪烁的绿光,心里感到一种久违的宁静。在这片远离喧嚣的稻田里,没有ppt和kpi,没有地铁和高架桥,只有风声、虫鸣和闪烁的萤火虫,仿佛整个世界都慢了下来。

回到民宿时,王阿姨已经在院子里支起了白色的幕布。“今晚放《地道战》,”她笑着说,“老片子了,你们年轻人可能没看过。”

大家搬着竹凳坐在幕布前,手里拿着王阿姨切好的西瓜。冰凉的西瓜汁顺着嘴角流下,带着甜甜的滋味。电影的光影投射在白色的幕布上,伴随着稻田里的虫鸣和远处的蛙声,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

啊玉靠在竹凳上,看着银幕上熟悉的黑白画面,听着身边同事们的笑声和议论声,心里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放松和满足。她知道,这次青秧镇之旅,不仅是一次逃离城市的旅行,更是一次找回内心宁静的旅程。

夜深了,电影结束了,大家陆续回房休息。啊玉没有立刻睡觉,而是走到露台上。夜风吹过,带着稻田的清香,远处的萤火虫还在一闪一闪地飞舞,天上的星星似乎比刚才更加明亮了。

她靠在栏杆上,看着这片在夜色中沉睡的稻田,心里充满了感激。感激这次旅程,让她重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感激身边的同事,让这次旅行变得更加有趣;更感激那个在会议室里勇敢提出建议的自己,让她有机会体验到这样宁静而美好的夜晚。

啊玉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带着稻花香气的空气。她知道,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在青秧镇,还有更多的惊喜等着他们去发现。

第四章:老碾坊的石磨与溪涧的蟹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窗棂时,啊玉是被一阵清脆的鸟鸣唤醒的。她揉了揉眼睛,推开窗户,一股带着露水和青草气息的新鲜空气扑面而来。窗外的稻田在晨光中泛着淡淡的金色,几只白鹭从远处的水田里飞起,划过湛蓝的天空。

院子里已经传来王阿姨忙碌的声音。啊玉洗漱完毕走出房间,看见林小满正坐在石凳上对着荷塘画画,陈末戴着耳机在廊下跑步,小张则蹲在池塘边逗弄那几只大白鹅。

“早啊,”王阿姨端着一笼热气腾腾的包子从厨房走出来,“刚出锅的韭菜鸡蛋馅,尝尝看合不合口味。”

包子皮松软,馅料鲜香,还带着一股淡淡的农家土鸡蛋的味道。啊玉咬了一口,忍不住赞叹:“王阿姨,你做的包子比城里早点铺的好吃多了。”

“自家种的韭菜,自家养的鸡下的蛋,”王阿姨笑着说,“吃得就是个新鲜。”

饭后,王阿姨带着大家去参观老碾坊。沿着一条铺满鹅卵石的小路走了大约十分钟,就看见一座古朴的茅草屋坐落在溪边。茅草屋前有一个巨大的石磨,石磨旁边拴着一头健壮的水牛,正悠闲地甩着尾巴。

“这就是我们青秧镇的老碾坊了,”王阿姨介绍道,“从清朝末年就有了,现在还在用呢。”

小张好奇地走到石磨旁,伸手摸了摸那粗糙的石磨盘:“王阿姨,这个石磨真的是用水牛拉的吗?”

“是啊,”王阿姨拍了拍水牛的脖子,“这是我们家的老伙计,叫阿黄,每天都要拉着石磨磨两筐豆子。”

说着,王阿姨解开拴在水牛身上的绳子,拍了拍它的屁股:“阿黄,干活了。”

水牛似乎听懂了王阿姨的话,甩了甩尾巴,便拉着石磨慢慢地转了起来。石磨转动时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伴随着豆子被碾碎的沙沙声,在宁静的溪畔奏响了一曲古老的歌谣。

“你们想试试吗?”王阿姨笑着问。

林小满第一个举手:“我想试试!”

王阿姨教她握住石磨旁的木柄,跟着水牛的步伐慢慢往前走。林小满小心翼翼地跟着,脸上带着兴奋的笑容。啊玉和陈末也轮流试了试,虽然只是简单的推拉,但却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劳作的乐趣。

“以前没有机器的时候,我们镇上的人都是靠这个碾坊磨豆腐、磨面粉,”王阿姨看着转动的石磨,眼神里带着一丝怀念,“现在虽然有了电动磨粉机,但大家还是喜欢来这里磨豆腐,觉得用石磨磨出来的豆子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