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集 小镇的热情(第2页)

他伸手抚摸着墙面,指尖划过凹凸的纹路:"现在摸这儿,还能感觉到凉丝丝的。王大爷后来生了五个儿子,个个都成了手艺人,有人说是这银子沾了喜气。"阿芳忍不住也伸手去摸,粗糙的砖面下似乎真有微弱的凉意,像某种遥远的温度穿越了岁月。

走到巷子尽头,是座带雕花门楼的老宅,门口蹲着一对被磨得光滑的石狮子。陈老头让大家抬头看门楣上的匾额,褪色的青石板上刻着"积善堂"三个字。"这是清朝道光年间的举人李老先生的宅子。"老者的声音放轻了些,"当年闹饥荒,李举人打开粮仓施粥,自己家却顿顿喝稀粥。有天夜里,来了只受伤的白鹭撞在他窗上,后来就赖在他家池塘不走了。"

他指着院内那棵两人合抱的石榴树:"你们看这树,说是白鹭衔来的种子。每年结果时,总有一两个石榴长得像白鹭的脑袋。"正说着,屋里走出位穿蓝布衫的老妇人,手里端着一簸箕刚洗的桑葚:"陈大哥又在给客人讲古呢?快尝尝,自家树上结的。"紫黑的桑葚在竹簸箕里闪着光,咬开时甜汁四溅,染得嘴唇都发紫。

四、井台边的岁月回声

绕过老宅,便是小镇的中心——那口闻名乡里的"月牙井"。井台由整块青石板凿成,边缘被百年的绳索磨出了深深的凹槽。陈老头让大家轮流趴在井边看,水面倒映着天光云影,果然像一弯新月。"这井有故事哩。"老者蹲下身,用拐杖指着井壁上一个模糊的刻痕,"看见没?这是抗战时期留下的子弹印。"

他的声音忽然低沉下来:"那年鬼子进了镇,要把井填了。镇西头的铁匠周大叔夜里偷偷跑来,把自家打菜刀的铁砧沉进了井里,说是'镇住井水,不让鬼子玷污'。后来鬼子走了,大家捞铁砧时,发现井壁多了这道印子,都说是铁砧显灵,子弹打偏了。"

这时有个扎围裙的妇人来打水,看见众人便笑着打招呼:"陈伯又在讲井的故事啦?我家小子总说,这井水里有铁砧的味道。"她熟练地放下木桶,提上来时桶里晃着碎银般的水光。陈老头接过水桶,先舀了一瓢递给阿明:"尝尝,凉沁心脾呢。"阿明犹豫着喝了一口,果然甘甜清冽,带着淡淡的矿物质味,像是把整个夏天的燥热都冲散了。

五、祠堂里的前世今生

日头偏西时,陈老头领着大家来到镇东头的祠堂。祠堂门口的石阶被磨得发亮,屋檐下挂着几串干辣椒和玉米。推开厚重的木门,一股陈年木料和香火混合的气息扑面而来。正中央供奉着镇民的先祖牌位,两侧的墙上绘着褪色的壁画。

"这壁画是光绪年间的画师画的。"陈老头用拐杖指着右侧壁画上一个挑担子的人,"看见没?这人是咱镇的老祖宗,当年从山西逃难来,挑着一副空担子,最后却在这儿扎了根。"他的目光在壁画上缓缓移动,"你们看他担子上挂的斗笠,跟我爷爷当年戴的一个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