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集 面包窑的麦香年轮(第2页)
阿玉没说话,只是把陶碗贴在掌心。碗壁还带着窑砖的余温,像块晒了很久的石头。她忽然想起母亲的陪嫁木箱,箱底也刻着环形纹路,母亲说那是外婆的外婆传下来的,每圈年轮代表一代人的故事。可这只陶碗呢?是谁在面包窑的砖壁里嵌下它,让烤焦的面粉层记录下他们未来的旅行?
拆迁队开始拆窑顶的烟囱了,砖块坠落的声响里,阿玉听见钟华突然说:\"你记不记得,在敦煌那天,壁画前的讲解员说,有些壁画的裂缝会自己生长,像活物一样。\"他指着碗底的裂纹,\"这些纹路,好像比刚才又深了点。\"
阿玉凑过去看,果然,原本细微的裂纹似乎延伸了些,在碗底形成更复杂的网络。她忽然想起涠洲岛的火山岩,那些气孔密布的黑色石头,导游说每块石头里都锁着万年前的岩浆流动轨迹。而这只陶碗里的焦痕年轮,是不是也锁着他们旅行时的光线、声音和气味?
\"把碗带走吧。\"阿玉突然说。钟华点点头,从背包里拿出防水袋小心地把陶碗裹好。当袋子拉链拉上的瞬间,阿玉仿佛听见细微的\"咔嚓\"声,像冰湖开裂,又像壁画剥落。
离开巷口时,老面包窑已经塌了一半,红砖堆里露出半截黑色的陶碗柄——原来这只碗还有个柄,柄上缠着的铁丝锈迹斑斑,形状竟像极了纳木错湖边捡到的那根藏羚羊角。阿玉回头看时,阳光正照在砖堆上,烤焦的面粉味混着尘土飞扬,突然让她想起在雨崩村,那天他们爬到冰湖垭口,初雪落在背包上,融化时也是这样的味道,混合着远处冰川的冷冽和脚下草甸的腐烂气息。
回到家,钟华把陶碗放在书房的博古架上。晚上开灯时,灯光穿过碗壁,在墙上投出环形的光影。阿玉坐在地毯上看那光影,最外圈的青海湖冰裂纹路在墙上晃动,像真的有湖水在流淌。她想起青海湖日出那天,钟华的相机镜头上结了层霜,他呵着白气擦镜头,说:\"你看,湖面上的冰裂纹像不像谁画的星图?\"
半夜起夜时,阿玉路过书房,看见陶碗在月光下泛着微光。她走过去,发现碗底的北斗七星焦痕似乎更亮了些,像撒了把银粉。她凑近闻了闻,碗沿的焦香里竟混进了新的味道——是敦煌戈壁的风沙味,带着点土腥,又有点晒干的骆驼刺香气。她忽然想起在莫高窟那天,钟华蹲在壁画前拍照,镜头盖掉在地上,滚到裂缝深处,他伸手去够时,指尖蹭到了剥落的壁画颜料,那颜料的味道,就和现在碗里散发出的气息一模一样。
第二天早上,钟华突然喊她:\"快来看!\"阿玉冲进书房,看见陶碗里盛着半碗水——昨晚他们明明把碗擦得很干。更神奇的是,水面上漂浮着细小的面粉颗粒,排列成雨崩村神瀑的形状。钟华用手机查天气,突然说:\"雨崩村今天下雪,和我们去的那天同一日期。\"
阿玉盯着水面的面粉纹路,神瀑的水流方向和记忆中完全一致。她记得那天她站在神瀑下,冰凉的雪水混着冰川融水浇在头上,钟华举着雨衣跑过来,喊着\"小心高反\",但她还是张开嘴喝了几口,水的味道清冽,带着冰川的甜。
接下来的几天,陶碗不断给他们惊喜。有时碗底会出现细小的沙粒,排列成涠洲岛火山口的同心圆;有时碗壁会凝着水珠,水珠的形状像极了纳木错的湖岸线。最神奇的一次,他们从外面回来,发现碗里躺着片干枯的梧桐叶,叶脉纹路竟和面包窑拆迁那天,落在陶碗里的那片叶子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