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集 镜像重叠的气味密码(第2页)
他盯着天花板上那若隐若现的“等高线”,又看了看钟面玻璃上依旧重叠的双重影像——一边是光洁如新的地铁站玻璃幕墙,一边是斑驳的老邮筒和旧时光。“这些……好像都和我们有关。和我们去过的地方,和我们的记忆有关。”
第二章记忆的碎片与线索
地铁站的广播突然响起,提醒着下一班列车即将进站,冰冷的电子音将阿玉和钟华从那奇妙而困惑的状态中拉回现实。
钟面玻璃上的双重影像似乎也受到了干扰,那老邮筒的镜像晃动了一下,变得模糊起来,与此同时,那混合的气味也淡了许多,只剩下若有似无的一丝尾调,像雨崩村酥油茶的余韵,在鼻尖萦绕。
“我们得先离开这里。”钟华说,他能感觉到阿玉身体的轻微颤抖。
两人没有乘坐地铁,而是走出了车站。外面是初夏的傍晚,空气里带着温热的风,吹散了地铁站内那股过于清晰的金属漆味,也让那来自镜像的信笺霉味彻底消散。但阿玉知道,那混合着檀香、沙砾和酥油茶的记忆气息,仿佛已经刻入了她的嗅觉神经,挥之不去。
“钟华,你说那到底是什么?”走在回家的路上,阿玉终于再次开口,声音还有些不确定,“是……某种巧合吗?还是……”
她不知道该如何表达,那些景象和气味太过具体,太过私人,指向的都是他们共同经历的旅程和记忆中的细节。
“我不觉得是巧合。”钟华沉吟着,眉头紧锁,“从镜像里的老邮筒,到我们闻到的气味——每一种都精准地对应着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人或事,还有我们一起去过的地方。尤其是那涠洲岛火山口的等高线……太具体了。”
他顿了顿,似乎在整理思绪:“你还记得吗?我们上周去老城区,看到那个邮筒的时候,你还说过,感觉那邮筒好像有故事,像是藏着很多未寄出的信件。”
阿玉点点头,记忆被唤醒:“嗯,我说如果邮筒会说话,肯定能讲出好多过去的事情。”
“还有,”钟华继续说,“阿姨的绣品,敦煌,雨崩村……这些都是我们共同的记忆。而且,你有没有注意到,那气味的顺序?前调、中调、尾调,像不像……像一种精心调配的香水,或者说,像一段记忆的层次感?”
阿玉愣住了。经他这么一说,确实如此。那气味的呈现,就像一首有起承转合的乐曲,层层递进,将她的思绪从母亲的温柔,带到敦煌的壮阔,再到雨崩村的温暖,勾勒出一段完整的情感轨迹。
“那涠洲岛呢?”阿玉问,“为什么气味的轨迹会形成涠洲岛火山口的形状?”
“这可能是个关键。”钟华说,“也许……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在指引我们去寻找什么,或者回忆什么。又或者,它们本身就是某种……记忆的具现化?”
这个想法有些大胆,但似乎是目前唯一能解释这一切的方向。
他们回到租住的小公寓,这是一个位于城市边缘的老式小区,房间不大,但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墙上贴着他们旅行时拍的照片,书架上堆满了书,角落里还放着没来得及收拾的登山包。
阿玉放下背包,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厚厚的旅行相册。那是他们把每次旅行的照片和随笔整理成册的纪念物。她翻到涠洲岛那一页。
照片上,是他们站在火山口遗迹边缘的合影。背景是湛蓝的天空和远处的大海,火山口底部覆盖着绿色的植被,边缘是黑色的火山岩,形状确实和他们在地铁站天花板上看到的“等高线”极为相似。
“钟华,你看。”阿玉把相册递给他。
钟华接过,仔细看着,又翻到后面几页:敦煌的鸣沙山、雨崩村的雪山、母亲绣架前的特写……每一张照片,都对应着他们在地铁站闻到的气味和看到的影像。
“太奇怪了。”钟华喃喃道,“如果这是记忆的具现化,那为什么会在那个地铁站的钟面玻璃上出现?而且是以那样一种……超现实的方式?”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沉下来的夜色。“那个钟,还有那个老邮筒的镜像……你不觉得那个邮筒很眼熟吗?”
阿玉也走过去,回忆着:“是很眼熟,好像……好像在哪里见过更清晰的样子?”
“在我祖父的旧照片里!”钟华突然想起,“对!我祖父年轻的时候,在那个老城区附近工作过,他有一张五十年代的黑白照片,背景里就有一个类似的邮筒!”
这个发现让两人都精神一振。
“走,我们去看看!”阿玉立刻说道。
钟华的祖父已经去世多年,但他留下了一个旧木箱,里面装满了他的旧物,包括照片、信件、日记和一些老物件。箱子一直放在钟华父母家的储藏室里。
两人立刻动身,赶到钟华父母家。钟华的父母对他们突然来访有些意外,但还是帮着打开了储藏室的门。
储藏室里堆满了杂物,空气中弥漫着灰尘和旧物的味道。钟华在角落里找到了那个蒙着厚厚灰尘的旧木箱。
打开木箱,一股更浓郁的时光气息扑面而来。里面果然有许多泛黄的照片、用线装订的日记、几封信笺,还有一些小玩意儿,比如旧怀表、钢笔、徽章等。
钟华开始仔细翻找。阿玉也在一旁帮忙。
“找到了!”几分钟后,钟华拿着一张黑白照片,兴奋地说。
照片有些褪色,边缘也磨损了。上面是一个年轻男人的半身像,穿着当时的工装,站在一条街道上,面带微笑。背景里,果然有一个绿色的邮筒,虽然样式比他们在地铁站钟面镜像里看到的更老旧,但那标志性的圆柱形和顶部的弧度,无疑是同一种类型。街道两旁是低矮的建筑,和镜像里的景象隐隐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