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263集:《科技伦理的社区参与模式》(第3页)

波士顿的智能电表试点遇到了新问题。有户独居老人的电表显示用电量骤减,监督委员会立刻派人查看,发现老人摔在浴室里。这件事让反对者沉默了许多。马克开发的加密系统也派上了用场,有次电力公司想调取某户人家的数据,被委员会驳回了——那户人家正在接受家庭暴力庇护,需要隐私保护。

远处的贫民窟里,有人用沼气发电机播放着世界杯主题曲。陈默摸出钱包里那张皱巴巴的议事会章程,上面已经盖满了世界各地的邮戳。他知道,真正的科技伦理不在实验室里,而在这些此起彼伏的讨论声中,在每个社区用自己的方式,为进步与传统寻找平衡点的努力里。

伊斯坦布尔的老城区在晨雾中苏醒时,陈默已经站在了蓝色清真寺的广场上。宣礼塔传来悠扬的唤礼声,与远处咖啡馆里的wi-fi信号提示音奇妙地交织在一起。社区代表穆斯塔法带着他穿过迷宫般的石板路,指给看那些被岁月磨亮的铜制门牌:"每个房子都有三百年以上的历史,居民们担心5g天线会破坏建筑结构。"

在奥斯曼帝国时期的驿站改建的议事厅里,陈默展示了特制的微型基站模型——可以伪装成清真寺的装饰性尖顶。"信号覆盖范围会小一些,需要多装几个,但不会影响建筑外观。"他还带来了怒江基站的照片,"在西藏,我们把机房画成了转经筒。"

白胡子长老阿卜杜拉抚摸着古兰经,用土耳其语说:"真主创造世界,是让我们彼此理解的。"穆斯塔法翻译时,陈默注意到长老的手机屏幕亮着,显示着正在播放的宗教讲座。

讨论持续到午后。最终的方案是:基站安装在老城区边缘的现代建筑上,用定向天线覆盖历史街区;社区选派五名居民接受信号检测培训,每月出具辐射报告;电信公司每年拿出部分收入,用于老建筑的维护。当阿卜杜拉长老在协议上盖章时,宣礼声正好再次响起,阳光透过驿站的拱形窗,在羊皮纸上投下温暖的光斑。

离开伊斯坦布尔那天,陈默在机场收到卡鲁亚的视频。内罗毕的第二个热解炉正在安装,孩子们举着写有"谢谢"的牌子,在镜头前跳跃。艾莎说,他们现在不仅能处理垃圾,还能为附近的诊所提供消毒用的蒸汽。

飞机起飞时,陈默望着下方渐渐缩小的城市轮廓——蓝色清真寺的金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旁边的现代建筑上,几个伪装成传统装饰的5g基站正默默工作着。他翻开笔记本,新的行程已经列好:下一站是意大利的威尼斯,那里的居民想知道,如何在不破坏水城风貌的前提下,安装防洪监测系统。

笔记本的扉页上,贴着一张从怒江带回来的经幡碎片,旁边是内罗毕贫民窟的玉米粒投票照片,还有波士顿教堂的彩绘玻璃窗速写。陈默在空白处写下:"科技的温度,从来不是技术参数决定的,而是由每个社区的心跳频率校准的。"

三万英尺的高空,云海翻涌。陈默闭上眼睛,仿佛又听见了怒江火塘里的噼啪声,内罗毕议事厅的玉米粒碰撞声,波士顿教堂里的辩论声,还有伊斯坦布尔老城区的宣礼声。这些声音穿越时空,在他耳边汇聚成一句话——所有真正有价值的进步,都应该让每个参与者,都能感受到自己被尊重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