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280集:《星际通信的伦理准则》(第2页)

“投票系统已经激活。”伊娃的声音缓和下来,“全球782位具备星际通信资质的科学家将在48小时内完成投票。在此期间,你们可以完善信号内容,但绝不能擅自发射。”

林夏突然惊呼一声,她的终端收到了来自国际空间站的数据流。欧洲航天局刚刚发布公告:他们的“雅典娜”探测器在希望星轨道发现了疑似人工建造的环形结构。

“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抓紧时间!”陈望舒的声音因激动而颤抖,“那可能是外星文明的空间站,他们或许正在等待我们的信号。”

伊娃沉默了片刻,调出环形结构的光谱分析报告:“更可能是自然形成的硅基结晶环。但我同意这增加了信号的价值——正因如此,才更需要谨慎。”她点开全球科学家数据库,中国有108位符合投票资质的科学家,“你们可以向他们陈述发送信号的理由,但不能施加任何影响。”

接下来的48小时,陈望舒和团队成员几乎没合眼。他们制作了三十分钟的演示视频,详细解释信号的编码逻辑:用脉冲星频率作为“宇宙时钟”,以碳元素的核磁共振频率作为“生命密码”,最后用太阳系行星的轨道共振周期组成“邀请函”。

“我们必须强调,信号里没有任何关于武器、能源或资源的信息。”林夏在视频结尾加上了一段蓝鲸的歌声,“动物的声音最能体现非攻击性。”

投票开始后的第一个12小时,支持率只有37%。反对票主要来自seti的老科学家们,他们经历过1984年的“wow!信号”事件——那个持续72秒的强信号至今无法解释,却让人类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陷入被外星文明监视的恐惧。

“他们害怕重蹈覆辙。”陈望舒看着实时更新的投票地图,北美地区的反对率高达61%,“但时代不同了,我们现在有完整的应对预案。”他调出《星际通信应急响应手册》,其中第5章详细规定了收到外星回应后的三级预案:首先由全球科学家委员会解读,再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审议,最后由所有成员国投票决定是否回应。

第二天清晨,支持率突然开始攀升。原来印度科学院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他们通过超级计算机模拟了十万种外星文明可能的解读方式,结果显示陈望舒团队设计的信号被误读为敌意的概率低于0.3%。

“关键在于那个自毁程序。”林夏指着信号包的最后一段代码,“如果对方表现出任何敌意,信号会自动触发自毁序列,删除所有关于地球位置的精确信息。”

投票截止前两小时,支持率达到了51%——刚好超过通过所需的半数。陈望舒长舒一口气,却发现伊娃的通讯请求正在闪烁。

“恭喜,但还有最后一道程序。”伊娃的影像出现在屏幕上,她身后是联合国大会堂,“根据准则第5.2条,所有通过的星际信号必须接受伦理审查委员会的最终评估。”

审查委员会由五位成员组成:一位天体物理学家,一位伦理学家,一位科幻作家,一位国际律师,还有一位土着部落长老。他们的问题尖锐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