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茅山(第2页)
这一点其实倒是十分好理解。
本质上,道士的形成,可以看做是方士固有组织的成立,所以道士可以算是方士,但早期的方士,并不都算是道士。
同样是遵循和追寻大道真理的一批人,区别无非就在于是否形成宗教体系罢了。~小^税′C·ms′ ,勉·废!粤_毒\
即便不形成相应的宗教体系,也丝毫不影响方士得道成仙。
而就算形成了相应的宗教体系,也不代表每一个进入这个宗教体系的修行人,能够得道成仙。
魏华存以奉三茅真君为茅山祖师,本质上,与老祖天师张道陵在开创正一盟威道之后,奉老子李耳为教主,同出一辙。
道家不是道教,但道教是道家理论体系的衍生之一。
若真从遵循天道之理来说,道家,才是真正最早想要从天地自然大道之中摸索出规律的。
当然,这摸索出来的规律理论有很多,而一部分,则被道教汲取,成为了开宗立派的源头。
这一点上,两者有相似之处,却又不同。
就如同“水果”包含了苹果,但苹果无法等同于“水果”。
魏夫人在创立上清宗坛之后,以奉元始天尊为最高主神的理念,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长河里,发展相当惊人,并且一度稳压龙虎山天师道一头。
以至于,古时庙堂之上,皇亲贵族,都以能入茅山上清宗为荣,一部《黄庭经》更是成为了早期达官显贵修道,人手必备的一本经典。
而三茅之法,在不断延伸之后,流传到民间,更是变化万千,以至于现如今的许多南传法脉,其实都有茅山的影子在里头,更甚者,传至东南亚等地,也有一部分三茅法的影子。
任何教派,在盛极一时之后,必将走一段下坡路,茅山也不例外。
在强盛了数千年之久后,走了很长的一段下坡路,以至于“上清宗坛”在法脉的传承上,都有些不齐全了,虽是如此,威名依旧。
当然,这一部分的威名,很大程度源于民间长期对于茅山的崇敬,以及早期的影视剧、小说内容的影响,这也包括一部分民间法脉里头早年间在吸收和传播的过程中,都有茅山的影子。
只要民间法脉传承依旧在,茅山的威名自然不会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