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锦王 作品

第219章 耐寒水稻的研究困局(第2页)

“而且,我们的实验需要保密!”

她停顿了一下,语气变得更加严肃,那是她作为导师对科学方法论的坚持:

“科学真理的发现,靠的是无数次的实验、严谨的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是水滴石穿、铁杵磨针的功夫。灵感固然重要,但它必须植根于坚实的实证基础之上。”

她叹出一口气:“我注意到你们最近的一些讨论方向和实验设计,似乎过于急切地想要印证某些‘灵感’,这让我有些担心。我们是农业科学家,每一步都必须经得起推敲,数据容不得半点含糊。你们最近的变化……让我感觉有些偏离了我们一贯坚持的轨道。”

季教授和庄教授被说的有些不好意思,

何教授眉头紧锁,指着旁边几个试验盆,“可是,无论是调整播种间距,还是改变灌溉模式,甚至是尝试用不同浓度的云雾液分别处理水稻和伴生植物的种子……结果都一样:初期尚可,一旦进入分蘖拔节期,两种植物的根系就开始在地下‘打架’,伴生植物强大的吸水能力反而加剧了水稻的缺水胁迫,导致我们精心培育的耐旱基因优势根本发挥不出来!”

他重重叹了口气,实验数据冰冷地显示,伴生种植组的最终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甚至还不如单一种植对照组。

汪东城和向小君在一旁默默记录着各项生理指标数据,大气都不敢出。

他们知道,核心团队已经在这个瓶颈上耗了快一周,毫无进展。气氛沉闷得如同实验棚里凝滞的空气。

“难道伴生种植这条路,在缺水环境下真的走不通?或者我们选择的伴生植物不对?”

庄教授也感到深深的挫败。

慕教授放下培养皿,揉了揉眉心,疲惫中带着不甘:

“两种植物对水分和土壤养分的需求峰值时间、根系分布深度、吸收效率……变量太多了,云雾液似乎也无法完美协调这种‘竞争’关系。”

何教授摘下眼镜,连日的高强度工作和毫无头绪的困境,让他这位经验丰富的老专家也感到心力交瘁,思维仿佛陷入了一片干涸的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