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锦王 作品
第280章 实习生工作进展(第3页)
说着说着,他的眼神发亮,迅速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和取样袋,开始标记取样点。
不远处,负责牛蹄黄豆田块的“实习生”组合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一位身材魁梧、原先是农科院耕作栽培专家的“实习生”,正和一位气质精干、来自国安系统(擅长精密监测)的“实习生”搭档。
他们面对的伴生植物是万寿菊。
国安的人抓起一把种子问另一人,
毕竟他在农业方面实在是个新人,万寿菊路边到处都是,实在没有想到他们还专门拿来种植,心里这么想,他嘴上也就自己问了:
“老张,这万寿菊不是杂草吗,还专门种到田里?”
耕作专家小张指着刚挖开的一个小剖面,语气兴奋,
“万寿菊能释放的α-三联噻吩等物质,是公认的强效线虫抑制剂。牛蹄黄豆前期生长慢,最怕线虫啃根。这‘伴生种植搭配选得妙啊!”
一旁还有“实习生”熟练地操作着一台便携式土壤多参数分析仪,屏幕快速滚动着数据:“土壤微环境数据正在实时采集。除了常规指标,我们特别加了根系分泌物和特定有益/有害微生物丰度的检测模块。看看这‘黄金搭档’到底是怎么互相‘帮忙’的。”
田间地头,高科技设备依然无处不在,但此刻都围绕着“伴生关系”这一核心课题。
高光谱无人机 定期巡航,重点捕捉不同组合区域作物的生长态势、叶绿素含量、胁迫信号差异。
微气候监测站 记录着田块内不同“社区”的温度、湿度、光照细微变化。
智能虫情测报灯和性诱捕器 被有针对性地布设在各个组合区边缘,统计害虫种类和数量,验证驱避或诱集效果。
几位“实习生”甚至自发组成了“根际侦探小组”,利用微型根管摄像系统,试图首接“窥探”茶豆与薄荷、牛蹄黄与万寿菊根系在地下是如何“交流”和相互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