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锦王 作品
第317章 抗旱水稻抽穗(第2页)
与外表的陈旧截然不同,实验室内部的空间被打通、改造得极为现代化。
靠近门口的区域相对“空旷”,摆放着几组不锈钢操作台,上面是显微镜、离心机、恒温水浴锅等常用仪器,闪烁着待机的微光。
最引人注目的是靠墙放置的几个大型人工气候箱,透过双层加厚的玻璃门,可以看到里面模拟着不同光照和温湿度的环境,种植着一些形态各异的植物幼苗,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而实验室最深处,则被一排顶天立地的透明玻璃隔断单独划分开来,像是一个巨大的、无菌的展示柜。
玻璃房内,柔和而明亮的植物生长灯均匀地照射着下方整齐排列的种植槽。
槽内并非普通的土壤,而是填充着一种质地均匀、颜色偏深的特殊基质。
此刻,种植槽里最显眼的,是一排排正处于关键生长期的禾本科植物——何教授视若珍宝的抗旱水稻实验体,他们的跟前都还长者不同的其他作物!
“小苏,你看!”
何教授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和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他快步走到玻璃隔断前,手指隔着冰凉的玻璃,指向那些在精心调控的环境里茁壮生长的稻株。
冷白的光线下,眼前的景象清晰地映入苏砚秋的眼帘。
这一批与特殊伴生植物共同培育的实验稻,整体形态呈现出一种奇特的“矮壮”感。
它们的株高普遍比常规水稻矮了将近三分之一,茎秆却异常粗壮敦实,呈现出一种充满力量的深绿色泽,仿佛将所有的能量都压缩凝聚在了有限的空间里,稳稳地扎根在基质中,透着一股磐石般的坚韧。
然而,与这略显“低调”的植株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它们顶端抽出的稻穗!
那些稻穗的长度远超寻常,沉甸甸地向下弯曲着优美的弧度。
虽然尚未完全灌浆成熟,但密密麻麻挤在穗轴上的颖壳,已经能看出异常饱满的轮廓,颗粒显得格外圆润、紧实,在生长灯的光线下泛着一种健康温润的浅绿色光泽。
长穗与矮株,形成了一种充满张力的视觉冲击,仿佛矮小的身躯里爆发出了惊人的生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