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蚌壳一样 嘴

陈鸣惊呼出声:“赵旭,你们家是准备吃完这顿饭,喝西北风不成?”

往后的日子还过不过啦?都拿来招待他们可不成。

赵旭这个虎婆娘,太实诚,哪有掏空家底请客吃饭。

更何况他们不是客人,他们和赵旭是兄弟,可以穿一条裤子的那种。

“放心吧!不会把我们家吃穷。”他现在时不时就要把家挂在嘴上。

陈鸣无奈地摇摇头,这都混到逃难,能好到哪里去?

赶明儿他们几家凑点粮食和银钱,帮他们渡过难关。

李娟说什么都不愿意去堂屋吃饭,钱小鱼只好在锅屋的小桌子上,摆了一桌,好带着几个孩子们一起,省得他们捣乱,影响几个人叙旧。

想到叙旧,饭桌上还差一样。

走到墙角,摸索一会后,才从空间里取出一坛酒来。

“小江,你把这坛酒送到堂屋去。”

正在给弟弟妹妹们讲述,白叔说得那些故事的钱小江站起身,抱起酒坛朝外走。

钱小花等几个孩子眼巴巴地望着他,“哥哥,你快回来讲故事。”

没能如几个孩子的愿,钱小江被堂屋里旭哥他们讲述的战场上的故事吸引住。

赵旭接过他手里的酒坛子,“小江,你也坐下来一起用饭。”

十岁的男孩子,再过几年就能登门立户,让他多接触一些外人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钱小江依言在他身边坐下,主动给几人倒酒。

很快就和陈鸣等人混熟,几人一口一个,“小舅子。”

眼看赵旭要翻脸揍他么,这才收敛,端起粗瓷碗抿一口,眼睛亮晶晶地看着赵旭,贼兮兮地问:“老实说,你是不是吃软饭了?”

一个战壕里拼出来的情谊,家家户户什么情况,他们心里都很清楚。

按照赵旭以前,亵裤前后都磨破也舍不得换的架势,不像是能拿出一桌子酒肉菜来。

赵旭:“吃软饭怎么了?你们不想吃?”

陈鸣率先点头,“想啊!做梦都想,你小子好福气。”

另外两人也跟着点头,很232认同陈鸣的话,“咱们几个,只能羡慕你小子,有此福气。”

他也是腿受伤,不知道是没有及时治疗还是没有修养好,至今腿都是瘸的。

在见到赵旭的腿完好如初后,他的心里火热火热的,一直没找到机会问。

他们说起这个话题,他便厚着脸皮,把话问出口,“赵旭,你能跟我说说,你的腿伤是怎么好的吗?”

“多亏了小鱼照顾我,没有她就没有如今的我。”

赵旭知道他想问得是什么,并不愿意胡乱应承,给钱小鱼带来麻烦。

郑雨闻言心凉了半截,人家有好媳妇照顾,他没有啊,这辈子他只能瘸着了吗?

“今儿多亏你,咱们才能吃到这么好的饭菜。”

这顿饭一直吃到月上柳梢头才散场,赵旭把三人送出院门外。

见几人走路不稳,只好把人送回去。

早起,曹三婶挎着篮子,身后还跟着个嘟着嘴的曹瑾。

钱小花和李舒见姐姐过来,三两口把碗里的饭扒到口中,迎出去拉着曹瑾的手,欢喜地喊姐姐。

曹瑾看着两个妹妹,眼珠子滴溜溜一转,“小花,小舒你们想不想去赶集啊?”

曹三婶打听到,离这里最近的渠荣镇,每逢二、六、九逢大集。

今儿个是十月初六,刚好逢大集,去镇上转转,很快就能了解整个镇子的风土人情,各种菜价,以后种了菜就可以拿去换钱。

曹三婶从篮子里拿出一碟子鸡蛋饼,放到他们正在吃饭的桌子上。

“昨儿个找村里有鸡的人家换得,给你们也尝个鲜。”

两家人的交情,自不会为了点吃食撕吧。

钱小鱼拿起一张饼子,一口咬下去,浓浓的蛋香味在口腔中散开。

“真香!三婶灶上功夫越来越好了。”

曹三婶摆摆手,“跟你时间久了,做饭下料手重不少,你瞧瞧那油,油汪汪的煎草鞋底子都好吃。”

一句话惹得大伙眉眼弯弯。

“我想去镇上转转,今儿逢大集!”

新家到处都要添置东西,锅碗瓢盆样样缺,从花井村背来的破桌子,她觉得跟新家不配,想换一张大点的。

孩子们也得扯两身料子,眼瞅着已经十月,天已经凉了,冬衣也要好好做一身。

亏得钱小鱼给他们家送了一袋子大米,只是她舍不得一天三顿吃。

准备买点杂粮回来换着吃。

钱小鱼也来了兴致,便道:“那咱们都去,让赵旭套车带咱们去。”

到了伏枥村后,赵正把租借曹三叔家的驴车还给他们家。

然后曹三叔把马车还给了钱小鱼。

现在钱小鱼他们的牲口棚里有,两匹马一头骡子,还有时不时冒出头来的两匹狼和小灰灰。

再来几个,都可以办动物园赚门票钱。

赵旭:媳妇儿,就是与众不同。

曹三婶点了点她的脑门,打趣道:“要不说你姓钱。”

曹瑾一边跟弟弟妹妹们玩,一边竖着耳朵听大人们说话。

听到钱小鱼让所有人都去镇上玩,乐得一蹦三尺高,“小鱼姐姐最好了!”

惹得曹三婶瞪了她一眼,“小没良心的!”

最后,除了曹大壮和钱小江兄弟俩,跟白叔混在一起,听他说战场上的故事,其他人全都去镇上转转。

前后三庄,就是隔一条路的距离,有点什么动静,很快就就会在村子里传开。

最后赶了三辆车,才装下一众人,中途还捎带两个伏枥村的妇人。

有他们带路,倒也不怕走错路。

镇上哪家卖东西便宜,哪家缺德老是会缺斤少两,很快就了解的清清楚楚。

钱小鱼发现,这两个妇人虽然爱扯闲篇,却很少说到村子里的事。

曹三婶因着儿子喜欢跟白叔玩,随口打听两句有关白叔的事。

俩人,一个说不知道,另一个打着哈哈转移话题。

村里的事,愣是一个字都打听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