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 第 138 章
填饱肚子,趁着媳妇打水洗碗筷的功夫,丛孝重新系上围裙炒馅料。
炒馅料必须用文火慢炒,先把粗米粉炒制到微微焦黄盛出,当腊肉的油脂渗出后倒入其他的配菜和粗米粉。
随着翻炒时间延长,各种香味缠绕交融,浓郁的香气充斥整个灶房,飘散到半空。
才放下碗的肚子似乎又空了一个缺,团子的包芯是道难得的美味。
晌午饭本就潦草打发的三个孩子少不得一人舀一小碗捧着,在孩童的眼里,显然团子的馅料比皮子好吃百倍。
这个年过下来,别的都好说,只丛孝的灶上手艺与日俱增,一天比一天手脚麻利,干活利索。
一般的日常小炒已难不倒他,比之妇人,男人做饭格外讲究,切成条的菜要匀称好看,恨不得根根都粗细相当。
切成片的不能太厚,成丁的要方方正正,比描花样子还细致,出锅了还要讲究个颜色搭配。既舀了红的辣酱,绿色的葱花和蒜苗就不能少,有红有绿才叫好彩头。
那个较真的劲头哟,杏娘都没眼看,做饭又不是绣花,好吃就成,谁还管它绣的是芍药还是牡丹,纯属吃饱了撑着没事干。
不过男人愿意费时间折腾,她也不会阻止,左右这些繁琐、细碎的活计不累人,他要钻研尽可随心。
炒好馅料放在一旁备用,端来细米粉揉成的团,家里的大人有一个算一个,全洗干净手包团子。
捏了小剂子打个窝,窝打得深,打得好,皮薄馅料多才好吃。
因着米团不像面团似的有弹性,只能把口子边上的皮往上推,边转圈边推着收口,最后收拢合上。在此期间千万不能用力搓,一搓就裂口再难捏成团。
若是米团没有调好太过粘手,可以打一碗水放在旁边,边捏边打湿手掌。
捏团子不能心急,只能像打磨玉器似得慢工出细活,两只手要不停转圈,把底下的厚皮往口子上推。一急就容易出错,皮子上不是这里漏了馅,就是那里少了一块,手上还黏黏糊糊更放不开。
一个团子捏完手腕子犯酸,要不怎么说这个吃食格外费功夫,也只年节里全家上下齐上阵才做一次。当然一次做得量也多,反正天气寒凉不怕坏,且本地人尤其好这一口。
四个人中陈氏捏的最快破的最多,其他三个人的数量勉强跟她打个平手,只不过没有一个完好无缺的。
丛孝看不过去数落道:“娘,您还是别捏了,没一个成型的,等会儿上锅一蒸不是全散架?这么多团子又不是一天吃完,搬来倒去连块皮都不剩,好好的团子糟蹋了。”
杏娘憋笑,她婆母最适合吃快手菜,但凡要花时间的最后都会弄成一个四不像。
陈氏无所谓耸耸肩,她本就不擅长灶上活计,何况难度更大的团子。
袖了手在一旁干等着着急,这般慢吞吞地捏到天黑也别想吃到嘴里。陈氏干脆洗了手专心打窝,其他人接过打好的窝子往里填馅料,慢慢收拢合口。
捏团子最好的要数丛三老爷,他老人家打磨篾片历练出来的手艺,耐性格外好,一个个团子捏的滴溜溜地圆滑。
猛一看上去,连接口的地方都不易找着,就是速度着实慢,杏娘都捏好两个了,他的一个才刚封口。
直到太阳偏西夜色降临,一家子才捏满两簸箕团子,个个手酸得抬不起来。
好在成果喜人,趁着杏娘准备晚饭的功夫,丛家父子带上三个孩子去祖坟送灯。送完十五的灯,这个年也就差不多过完了。
晚上的饭菜格外丰盛,成年人拳头大小的团子一个就塞满小碗,把团子当饭就着菜肴,孩童顶多吃一个,成人差不多三、四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