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叮咛言临终嘱咐 欲为儿终生无恙(第3页)
老大却解释道:“你看病痛的,周身疼的难受的可怜劲,不如早早走了,身体就歇息下了,不再受罪了。多活一天,就是多受一天的罪,活着有啥意义?让人看着难受,还要让一家人陪伴着,这活人还要过日子呀。再说,兄弟一辈子细致,啥事都要合心理,这最后一个愿望,怎能不顺他心?他看了棺材后,也就心里踏实,没有遗憾了。”实际上韩兴仁看着弟弟,吃不上饭,被病痛折磨得,身体消瘦的失了形。就像挂在半空那盏油灯,到最后只能落到油净眼子干,心里有点于心不忍,他不想让弟弟再受罪,让他快点走就解脱了,所以直接说出实心话。真是不一样的心态,对事物的理解和做法就截然不同。
韩兴仁的一番话,让李梅花无法接受,心里却嘀咕着,这亲兄弟怎么就盼着兄弟早死呢?又不吃你家粮,又不让你受累,又不让你伺候,你凭什么嫌弃他,这还是亲兄弟吗?心里真有许多不平,对大哥也就有了逆反心理,就说道:“我老伴我伺候着,你家里还有着很多事,你回去安顿去吧,这几天,为了做棺材,把你也累坏了。”这听起来是关心的话,实际上就是对大哥下了逐客令。
老大听了立刻感觉到弟媳妇,不愿听自己刚才说的话。真是年轻夫妻老来伴,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要留住这个伴,也不愿别人说三道四,亲兄弟也不行。对老伴有着挽留的心理,才有着与他人不同的举动。
老大不但没有生弟媳的气,反而心里有着触动,他转身走了出去,走到门口,眼睛一热,泪水注满眼眶。弟媳的维护弟弟的行为,何尝不是舍不得他走而爱他的一种体现呢?过活了一辈子,不管怎么样都舍不得他走。
唉,这人世间,不知道道理究竟是怎么个样子?两个人站的角度不一样,得到两个结果,不知道谁对谁错?旁人也难以评判对与错。
真是: 世间伦理对与错,道义谁人能评说?
角度观念不等同,结论既被他反驳。
九先生的病,没有因谁的看法对错而改变。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天,而九先生的身体,也经历了一个冰冻寒冷的经历。新年将至,在人们闻到了春的气息的时候,九先生鼓着最后一丝劲,缓慢的对老婆说:“我阳寿到期了,只好离开人间去往阴间,我到阴间安排好了,就赶着马车来接你,不会太久的,看着你一个人,留在世上受苦,我心里不会安宁的,你守在家里,那里都不要去,以防我回来接你,而找不到你人。”
李梅花站在老伴身旁,给他拉平整身上的衣衫,轻轻的说:“别记恨我对你说过的那些气话,这辈子做人跟着你,后边做鬼也跟着你。我等着你来接我,你千万不要忙着你的事把我忘了。我要早早过去和你在一起,给你早点生几个儿子,不要像现在这样,金豆小,又是他一个人,没有帮衬的兄弟,让你放心不下,心里牵挂,要走了也不心甘。”李梅花不想让老伴心里有遗憾,说了送别的话。
听了老婆的话,九先生露出愉悦的笑脸。知夫莫过妻,老婆讲得就是他心里想的。虽然他慢慢的闭上了眼睛,但仍然是个笑脸。他告别了家人,离开了人间,扔下他极不放心的金豆走了,带着终身追逐的梦想走了,踏上了布满冰霜的天国之路,去往天堂。
看着老伴闭上了眼睛,李梅花眼里的泪水流了下来,为了让老伴走的安心,她极力控制着自己不能出声,怕惊醒老伴。她出去轻声叫大哥来,给老伴儿换上去往天国的衣服,让他穿戴整齐,好去见阎王爷,活着是个体面人,死了不能让他失了体面。老大让人把弟弟抬到停尸床,一切准备就绪,点燃了送魂纸。
李梅花这才忍不住大声哭泣起来,张花听到,拉着金豆过来,让他跪倒在灵前,自己也跟着失声的哭了起来。她们的哭声,向乡亲传递着老人去世的信息。门中的人听到哭声,都快速过来,参与到哭泣的队伍之中,为逝去的人送行。
金豆也跟着流眼泪,似乎明白,疼爱他的人,永远的离开了他。他再也不会训斥自己,再也不会给他遮风挡雨,一辈子的心血,都留给了自己。
老大安排好弟弟后事,蹲在一旁,不停的抹着眼泪,两个儿子搀扶他,他都不愿站起来。他不愿看着弟弟受罪,弟弟走了,那种离别痛苦又难以抑制。尽管自己明白,去往阴间,是每个人必然的归宿,可当现实摆在面前的时候,还是让人难以接受,做人真难。
冰雪覆盖的山梁上,新增的坟墓,远远看去十分扎眼。穿着白衫,戴着白孝的金豆,站在坟前一脸茫然,他没有眼泪,没有惊恐,甚至对父亲没有一丝的留恋,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身上穿的孝衫,不过是别人强加给他,表明他是孝子而已,其它一切,他都觉得很平常,没有什么异样。
只有金珠一声声凄惨悲哀的哭声,向人们倾诉着亲人离去的伤心与悲痛。看得旁边的人,为之动容流泪。活着的人,用哭声送别亲人,传递着一个念想,那就是,让亲人去往天堂的路上,莫要牵挂,一路走好。
山依旧是山,梁依旧是梁,并没有因谁离开有什么改变。只不过,在三道梁上,人们的闲谈中,多了一个话题。就是:能给人看病的九先生不在了,三道梁上没看病的先生了,以后看病,就没有以前那么方便了,谁生病找大夫,就要赶去遥远的城里。
受过九先生医治过的人,也只说了句:那么心善的人去世了,真可惜。除此什么都没了。
真是: 活在世间想千万,生命归西全玩完。
平庸人海被淹没,弄潮历史留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