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河流 作品

第158章 泾河渡暗自启动 家贫穷勉强度日(第2页)

王儒是党支委员苏智发展的党员,在他手中发展了五六名积极分子,被苏智看中,任命为小组长。没料到王儒这个魔爪,悄悄伸进一无所知的共产党内部。

邱佩把这个情况汇报给高县长,高县长喜出望外,在共产党内部,插上一个眼睛,那还不是随时掌握着共产党的动向嘛?所以他特别强调,让邱佩利用好这个眼线,掌握共产党的活动情况,等有时机,一网打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真是: 隐藏叛徒

难辩容,危害巨大如毒瘤。

泄露机密疏防备,他却来去很自由。^暁,税?C,m?s? ?勉\费-越~犊-

李志远为了落实上级安排的任务,他的身影又出现在三道梁上,并且来到铜锁的家。以前他和铜锁联系,都要去往渡口,自从见了二婶李翠兰,觉得她很可靠,也就免得亲自去渡口引起别人怀疑,也免得自己来回跑十几里的冤枉路。

李志远来到铜锁家门口,李翠兰出门看见,热情迎上来说:“收药的娃,这远天远地的,你又来了,快进门喝口水吧。”

李志远也就应声道:“多谢二婶,我真有点渴了,这就不客气了。”

李翠兰笑着说:“有啥好客气的,水又不是粮食,只要有点力气,在半山沟里,有挑不完的水,任你喝个够。”说着就把李志远领进院子。

这院子,也就是靠着高崖,打得窑洞,人称是半明半暗的庄子。崖面顶上的平地就成了打麦场,这打麦场,不仅解决打麦问题,也有对窑洞有着保护作用,把雨水排走,免受水害。全村沿着沟边自然形成村庄,就成了长蛇阵。随着人口的增加,这个长蛇就会蜿蜒增长。根据地形,和下代人出生的多少,又会增长出好多各自为阵的小蛇阵来。有人没有地方开辟,只好在沟沿下,开挖二层,甚至三层的窑洞,下边的窑顶上没有打麦场,仅仅住人而已。对面看去,就成窑上有窑。

窑洞虽然破烂,但它冬暖夏凉的特性没变,它对这些没有钱,只有力气的人来说,只要出力,就能为自己开挖出一个居住的地方,常言说得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那总归是自己栖身之地,而有点经济能力的人,孩子长大就得单过,也就要修一处,即能住人,又能解决打麦场问题的长久之地,显示自己日子比别人过得如意。

铜锁的院子,也逃不出这个规矩,正面有着三个大窑洞,原本是老父亲给兄弟三人留的地方。老大长锁,修了新庄基后就搬走后,把窑洞留给老二铜锁。另一窑洞是铁锁的,铁锁舍不得把地方给二哥铜锁,尽管人搬走了,门上依然挂着锁。在金豆家里搬来的东西,就在这个窑洞里珍藏着。

铜锁住着两个窑洞,一个让小儿子张良住着。因地方小,养不下牛,张青娶媳妇后,铜锁就让大哥长锁,给玉芝说了情,把临沟边的地,给买下了几分地,修了新庄基。父子们就出了把力气,修好新庄窑洞后,给大儿子张青娶了媳妇,让张青搬走分家过了。老院就留给铜锁老两口和小儿子张良。铜锁的老伴李翠兰,整天为小儿子张良操心,希望能找到一个好人家的女儿做媳妇,可就是不如人意,一则没钱,二则没个合适的,所以张良没有成家,婚事就被耽搁了。

真是: 心系儿女是父母,成家立业倾心护。

想让过上好日子,日夜盘算求神助。

李志远进门看见,窑洞里就是山里人一样的模式,锅头连着炕,做饭也能把土炕烧热。

李翠兰给李志远说道:“娃,走累了,坐在炕沿上歇歇脚,我给你烧口热水,这走热了,不敢喝凉水。”山里人没有东西存热水,要喝热水,只能现烧现喝。

李志远也就没有客气,坐在炕沿上和李翠兰拉起家常:“二婶,二叔他最近忙不?还是天天待在河边地里干活?”

李翠兰边烧水,边回答道:“唉,还是老样子,现在,保安队的人,也没前边那么看的紧了,吃饭睡觉,都回家了。你也知道,农活就忙不完,整天领着小儿子在地里干,忙着庄稼活,现在过河的人少,只是给东家送油的机会多,我看什么时候干不动了,才能闲下来,也就距离死不远了。”

李志远立刻说道:“看二婶说的,二叔就是人勤快,闲不下来,为了家里的日子能好过点,他就得多出力流汗。”

“为了一家人有口吃的,也是没办法,不得不在土里刨,你二叔是个鸡命,土里刨食的命。”李翠兰幽默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