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河流 作品

第179章 宏战略直插敌后 渡泾河战胜天险(第2页)

牛政委接着说:“赵队长分析的,我非常认同,就按我们分析的,前去阻击,南北再分出一个小组,在沟边防止增援部队,各自按计划执行。”

赵队长说:“好,我们现在决定:兵分三路,我们三人,分别带队。牛政委在南路,张指导员在北路,我就在中路张家堡,迎接大部队。大部队过河,拿掉据点后,各自分别撤回。”

“好,执行命令。”牛政委和张指导员异口同声的回答。

十六号晚,游击队兵分三路,利用夜色掩护,潜行在去往三道梁的路上,黎明前,在三个地堡周围设好了埋伏。

真是:定好计划围据点,又防敌人来外援。

迎接兵团过泾河,战略意愿需实现。

张家堡自从张魁出事后,保安队大队长邱佩,立刻派来一个兵痞出身的马刚,任中队长。

此人在二虎守长安时,随刘镇华部队攻打过长安城,他是一名机枪手出身,因受伤返回。后遇见邱佩,深得邱佩青睐。邱佩认为张家堡尤为重要,就破格提任马刚,并派马刚前来张家堡镇守,寄希望他能完成自己的使命。

马刚感激邱佩重用,给邱佩要下足够的补充后立誓,要死守张家堡,要与据点共存亡,保证不辜负大队长的重望,这种行为,深得高县长欢喜。

马刚来到张家堡,看了现状认为:张家堡的地堡,虽然可以防身,但经不住炮弹的攻击,一旦坍塌,人会全部埋在里边,没有安全可言,只能当一个了望窗口使用。这里分散兵力,补充弹药不便,一旦被围困,就没有退路。

应该集中全部人员,坚守乡公所的了望台。乡公所的院子,相对独立,又有窑洞可以囤积物资,人员也可以藏匿,平常生活也可保证,所以,白天只在地堡那里站岗,了望,晚上就回到乡公所,这样就可保保安队人员的安全。

他把前边的乡公所,前边的了望台,进行了升高并加固,升高的了望台高出崖面,视野开阔,窑背上的平地,尽收眼底。他还让乡民在泾河边,背来篮球般大鹅卵石,在了望塔周围镶切起来,一直加固到顶,并给了望台做了一个顶盖,用椽做成三脚架上,上边在铺上青石板,既能防雨,防晒,又能挡子弹,了望台真正变成碉堡,真有眼观六路的效果。在马钢看来,他做的碉堡,那就是坚不可摧。

马刚还给据点,订了一条规矩,每天天亮后,小队轮换,每间隔一个小时,就得在梁头沟边巡查一遍,查看泾河岸边的情况。若有情况,就要及时上报,给自己赢得时间,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就能坚守了望台,等待大部队支援。

马刚并对相邻两边据点的保安队加强了训练,并对三组人员,在三个据点按月轮换,希望能提高他们的抵抗能力。马刚为了彻底断掉和泾河对面的联系,便关掉泾河的渡口。将张家渡船,锁在岸边大石之上,张家河对面的生意被迫停业。不让张家堡来回摆渡做生意,借机传递信息的通道也被切断,他认为这样就可做到天衣无缝,高枕无忧。

他把自己的杰作,亲自给高县长和保安大队长邱佩汇报后,得到了认可和嘉奖,这些让马刚很自负,也很得意,在他心里想要做到,一夫坚守,万夫莫开,他就要当一个楷模。

真是:新官上任改政令,封锁渡口不通融。

刚愎自用很得意,自认堡坚你难攻。

过河前,大部队的兵团刘团长,对泾河做了深入了解,并做了相应的渡河方案。

他认为:一,架浮桥,对面敌人监视,根本没有那么长的时间允许。

二,没有那么多的渡船,一下子把这么多的人,短时间运过河去。

三,只能利用夜间,紧急偷渡,蹚水过河,才能避免敌人的阻拦。

四,天亮了,一个兵团的人员,就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河道没处躲藏,如果受到敌人的攻击,那损失必然是惨重的。

所以,刘团长让提前和地下党联系,想找到熟悉河道的人,看能否找到趟水过河的地方。

为此,李志远专门来到张家堡,和铜锁大叔联系,他熟悉泾河,看他能否提供一个最佳的渡河位置,确保大部队趟水过河。

前边保安队在张家堡,将铜锁父子抓去后,为了得到共产党的地下情报,将铜锁严刑拷打,肋骨都打断了,铜锁死死咬着,始终没有暴露李志远。只说是河东做生意的,他只认识人,叫张掌柜,让他摆渡一帮人,也就是为了能挣一点钱,自己就答应了,别的什么都不知道。那些人没有问出结果,关了他一个月多月,还是张魁因本家生意,来回周旋,花了点钱才将父子俩人放了,没再追究。

回家后铜锁,便给小儿子张良传承父业,教儿子如何撑船摆渡,有着一把力气的张良,很快上手了,但后来,马刚来,他不得不停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