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新政策下乡贯彻 摸底细走亲暗访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给人民群众,注进了生命的活力,县政府对各乡村,进行了规划和命名,命名三道梁为永丰乡,并设立乡政府,地址就设在韩家庄,原来的韩家庄,变成了永丰村。并任命:李志远任第一任乡长,负责落实上级指示,传达上级的命令,和筹建乡政府工作。配备的人员相继到位,各项工作都在开展。
李志远来到韩家庄,没有任何基础设施,为了开展工作,李志远和同志们商量,决定找一个临时办公地点,在找地方的过程中,李志远有意打听后,才知道金豆的情况。村里实在是没有一个适合办公的地方,废弃的韩家大院就被他们选中,他们就把暂时办公地点,定在这里。一是因为这几个窑洞正好宽敞,很适合办公条件。李志远也有一层自己的小心思,就想多少给金豆一点补偿,暗暗的帮他一把。他专门去看了金豆,看到后暗暗的替师傅和师娘流了泪。
韩家大院成为废弃,也是金玲两口的杰作。金玲在搜刮完金豆的家产后,仅留金豆一年,第二年,金玲媳妇就容不下金豆了,不给饭吃,金豆去他家,她还用擀面杖将金豆往出赶,没办法的金豆,哭着去找大伯。大伯为了解决金豆的吃饭问题,就想给另立锅灶,让自己独自生活,可金玲媳妇,嫌金豆住在一个院子碍眼,闹着要让他搬出去,窑洞也不让住。
大伯没法,只好在村边无人居住的空窑里,立了一个锅头,收拾了一个如同马槽一样,仅能睡一个人的炕,把金豆勉强安顿下来。并逼着大儿子答应,每月给金豆一斗面,来维持生计。金豆单过,可金豆蒸不了馍,三六九,大妈过去给金豆去蒸一锅馍。想吃面条,大妈也教着金豆自己学着做,勉强糊着嘴。真是自己做饭自己吃,勤快了烧口热水,懒于做饭时,就只好喝凉水,吃冷馍,真是混日子往前过。
临解放了,金玲听说要分富户的财产田地和地方,按照家产还要定成分,就和媳妇商量,不能因金豆的窑洞,让自己成为高成分,便搬回原来住的地方,装成穷人,弄个好身份。曾经辉煌一时的韩家大院,就这样被抛弃而荒弃了。
真是:昔日辉煌今日荒,留下孤儿受凄凉。
父母若知儿今苦,何必攒钱又屯粮?
腊月天,天气寒冷,农活都停了,但落实中央的政策不能停,县政府派出工作队,下乡工作,进入三道梁的县级工作队,就是公安局政委牛大刚领队,他率领几名工作人员进驻永丰乡,展开对地方工作监督与指导。乡里也组合新的工作队,县乡两级领导分别任队长,进驻各村,分摊包点,对各村具体工作给以指导,贯彻上级政策。刚刚解放的人们,对着新形势,新的政策,如同一头雾水,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而工作队,就像一盏明灯,指着道路,就把上级的政策、规定,给下级进行传达,并落实。打土豪,分田地,农村的土地改革将全面开始。
牛政委领着一组人员,李振汉任组长,队员小刘,工作队一行三人,直接驻进张家堡。牛政委来到张家堡,先前的乡公所,便成了临时办公地点。
工作队进村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展积极分子,借助贫苦农民的代表,成立以穷苦大众为核心的基层机构,有了基层班子,才能展开工作。
牛政委心里想,来到张家堡,人生地不熟,啥都不了解,就想到了李义一家人,必须通过李义,对张家堡有所人进行了解,做到的心中有数,他让李振汉和小刘做别的工作,他独自来到李义家。那次受伤,幸亏李义和弟妹的帮助,自己才侥幸逃过一劫,今天有机会,得去看看他们一家人,他还特地给孩子买了吃的东西,几年没见,没有礼品怎么行?
牛政委进了院子喊道:“李兄弟在吗?”
戴莲莲出门来,看见一个人,正要问时,突然认出了人,急忙应道:“大牛哥?原来是你。啥时来的?快进屋,我差点都没认出你。”
“是我,我刚来,就过来看看你和孩子,李义兄弟不在?孩子呢?没啥带的,我只给孩子带点吃的。”牛政委应道,顺手把带来的东西递给戴连连。
戴莲莲忙接着说:“你人来就行了,带啥东西?娃他大去张家堡干活,孩子在外边玩去了,你快进屋坐下说话,让我赶紧给你做饭。”
李义被哥哥李仁叫去,去给玉芝家起牛圈去了,就是把积攒牛圈里的牛粪挖出,堆沃发酵,再拉到田地里,给庄稼施肥,这就是农家肥,家里就剩戴连连和孩子们。
“你不用忙了,我们在永丰乡吃过了,最近家里怎么样?李义兄弟很忙吧?”牛政委一边回答,一边又问道。
“唉,老样子,每天起早贪黑,日子也没过好,紧巴巴的,吃了早上没晚上,幸亏能在城堡上干点活,才有口吃的。所以,天天往城堡跑。要不,都不知道要给孩子吃啥了?”戴莲莲怨声载道的说。
“这好日子,就要来了,上级让我们下来,帮助地方政府工作,进行土地改革,就是要把土地收起来,分给所有人,有了地,这农民的日子就好过了。”牛政委把他下乡的目的,当成好消息,说给了戴莲莲,就是想让她高兴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