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夕 作品

第新建隔壁(第2页)

还可以加个“它和奶奶的变化”:这两年奶奶记性差了些,有时候会忘了给花浇水,得我提醒她“奶奶,月季该浇水啦”。有次她给花剪枯枝,剪着剪着停了手,指着花盆问我“这花叫啥来着?”我愣了一下,说“是月季呀,您从张奶奶家拿的那株”,她哦了一声,点点头,可剪子没再动,眼睛盯着花瓣看了好一会儿,忽然说“对,你小时候还给它喂饼干呢”——原来她忘了花名,没忘和我有关的事。现在换我给花浇水时,会学着她当年的样子摸叶片:“奶奶你看,今天叶尖有点黄,我刚浇了水”,她就笑着点头“你比我会养了”——这个片段不用写得太伤感,就写日常里的小变化:谁从“照顾者”变成“被提醒者”,谁从“被教的人”变成“教人的人”,老月季就像个沉默的尺子,量着日子里的温柔。

结尾往回收一收,还是回到当下的场景:比如现在我对着窗台写作业,老月季的影子斜斜地落在作业本上,花瓣偶尔被风吹得晃一下。奶奶坐在阳台的小凳上打盹,手里还攥着那个小喷壶。我忽然发现,这盆花其实没怎么变——还是那个搪瓷盆,还是粉白的花瓣,可它旁边的人变了:我从扒着窗台够花瓣的小孩,长成了能帮奶奶搬花盆的人;奶奶的头发白了,可看花的眼神和十几年前一样软。原来它开的不只是花,是奶奶一点点攒的日子,也是我跟着日子慢慢长大的痕迹。最后加一句轻一点的话,比如“风一吹,花瓣碰了碰奶奶的衣角,像在跟她说‘我还记得呢’”,让结尾和开头的“花”呼应,也留点儿余味。

其实写的时候不用刻意凑字数,多写点“能摸到的细节”就行——比如奶奶浇花时喷壶的温度、花瓣上绒毛的触感、搪瓷盆掉瓷的地方划不划手,这些小细节写细了,故事自然就饱满了。要是你有别的想写的主题,比如想写“学校门口的老槐树”或者“妈妈的针线笸箩”,也能告诉我,写6000字的作文需要先确定一个具体且有延展性的主题,这样才有足够的内容支撑篇幅。比如“在烟火气里生长的时光”“一本旧书里的时代回响”“一条老街的变迁与坚守”这类主题,既贴近生活,又能从多个角度展开。

以“在烟火气里生长的时光”为例,你可以这样构思:

- 开篇:用一个具体的场景切入,比如清晨巷口的早点摊——蒸笼掀开时白茫茫的热气裹着肉包的香,摊主阿姨把装着豆浆的瓷碗推到桌前的声响,阳光透过老槐树的缝隙落在油布桌布上的光斑,用细节让“烟火气”有画面感,自然引出“这些烟火气里藏着我的成长”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