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靓仔 作品

第578章 《凝视辩证法》(第3页)

诗歌中词语的组合方式也体现了粤语思维。如"睇山,睇势,睇山势"这样的表达,在普通话中可能直接说"看山势",而粤语则倾向于将过程拆解展示。这种思维上的分析性,反映了岭南文化中经验主义的一面。同时,词语重复产生的节奏感,又体现了口头传统的活力,使诗歌即便在纸面上也充满声音的韵律。

在文化政治的维度上,《睇龙》的粤语写作具有更深层的意义。在全球化和标准化的双重压力下,方言写作成为一种抵抗策略。霍米·巴巴的"文化混杂性"理论在此颇具解释力——诗人并非简单地回归地方性,而是在地方与全球的张力中创造新的文化表达。当"睇人,睇海,睇人海"这样的诗句将个体观察升华为群体意象时,粤语不再是交流障碍,而成为文化认同的纽带。

诗歌结尾的"云螭高飞"极具象征意义。"螭"是岭南地区对龙的别称,这一词语的选择既坚持了地方表述,又将之提升到中华文化的共同高度。这种处理方式展示了诗人的文化智慧:既不放弃粤语特质,又不陷入地方主义;既根植岭南沃土,又胸怀天下。这种平衡恰是当代方言诗歌最可贵的品质。

五、结论:作为文化图腾的诗性之龙

《睇龙》的深层意义,在于它通过诗学凝视完成了文化主体的建构。诗中那条若隐若现的"龙",既是岭南自然人文的拟人化表达,也是文化精神的具身化象征。从"天地震鳞"到"云螭高飞",诗歌完成了一个从大地到天空的升华过程,这恰是文化主体性建构的隐喻。

在当代中国文化多元共生的格局中,岭南文化需要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睇龙》以诗性的智慧提供了一种可能:它既坚持方言写作的地方立场,又不放弃对普遍性的追求;既根植于传统,又面向现代。这种辩证的态度,或许正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正道。

诗歌最后"云螭高飞"的意象,预示了岭南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命运——不是消解自我以适应主流,而是保持特色并积极对话。这条诗性之龙既盘旋于岭南的天空,也翱翔于中华文化的广阔天地。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固步自封,而在于像龙一样,既能潜于深渊,又能飞腾九天;既能坚守本色,又能融会贯通。

《睇龙》的启示或许正在于此:在凝视与被凝视之间,在地方与全球之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诗歌以其独特的词语炼金术,为我们锻造了一条通往文化自觉的路径。这条路径如同诗中的龙,既清晰可见,又神秘莫测;既是现实的映照,又是理想的投射。在这个意义上,《睇龙》已不仅是一首方言诗,更是一幅文化自画像,一首精神家园的赞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