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章 《虚实相生的认知迷宫》(第2页)
诗人进一步将这种虚实辩证推向高潮:"我哋睇到感知嘅客观世界/系喺传统嘅科教嘅主观嘅意识。"此处破折号般的句式结构,将传统科学教育塑造的"客观世界"解构为多层主观意识的叠加态。这让我想起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的洞见:科学范式如同认知的透镜,既放大某些现象,也必然遮蔽其他维度。当伽利略用望远镜重构宇宙图景时,何尝不是在用新的主观框架替代旧的主观框架?
三、语言的牢笼与突围:从"所指"到"能指"的认知革命
全诗在粤语方言的肌理中,悄然完成了一场语言哲学的革命。"点解心想事成"这个充满口语色彩的标题,实则暗合拉康"欲望图式"的拓扑学结构:当"想"(欲望)与"成"(现实)的链条被语言符号编织,我们便陷入了齐泽克所说的"意识形态崇高客体"的迷阵。粤语特有的语气词"噈"、"嘅"如同认知的探针,在语言的经纬间刺出裂隙,让被日常语法遮蔽的认知裂缝得以显影。
"你话,你仲要唔要想?/想想,想想噈想想到嘅嘢!"的循环句式,恰似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的诗性呈现。当"想"这个动词被不断重复、延异(differance),其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的链条开始松动,暴露出语言系统内部的裂痕。这种语言游戏最终指向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批判":我们被囚禁在语言的牢笼中,却误将其当作世界的全部真相。
四、认知的边界与超越:从相对主义到智慧之境
在解构的狂欢之后,诗人并未陷入虚无主义的深渊,而是通过"想想噈想想到嘅嘢"的螺旋式追问,暗示着认知突破的可能路径。这让我想起禅宗的"参话头"修行——当思维在悖论中反复缠绕,反而能穿透概念迷雾,触及存在本真。正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诗歌在此完成了从认知批判到存在启示的升华。
结尾处的"想想噈想想到嘅嘢",可视为对海德格尔"向死而生"存在哲学的诗意转译。当认知主体意识到所有"想"都裹挟着主观滤镜,反而能获得认知的谦卑与自由。这种智慧之境,恰似禅宗公案中"吃茶去"的机锋——在放下对"心想事成"的执念时,真正的认知突破才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