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明月无声 上
清明渠两岸灯火通明,中秋夜的热闹与狂欢,将要持续到第二日的凌晨,方才散去。
月亮还没有出来,河面上少了银波涟漪的清冷,多了金光荡漾的热闹。
因为河渠两岸早已挂上了大红灯笼。
画船上五颜六色的彩灯倒映在缓缓流动的河面上,犹如一幅水墨画卷。
人们纷纷涌出家门,迈着轻捷的脚步,穿梭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
长桥上,灯光映照下的人流如织,熙熙攘攘。
偶尔还会有几条小船从桥下划过。
戌时初,皇城外的街道上已是人头涌动,刚吃过晚饭的京城百姓,从家里走出来,穿过大街小巷,往靠近皇城南门的城市中心区而来。
因为今晚皇城南门外有各种表演,临近长桥一带,灯火辉煌,人声鼎沸,是人流最为稠密的区域,四面八方的庶民百姓,都会聚集过来,所以这里是最热闹的。
街道上的小朋友大都提着一只小花灯,如同天穹下的万点繁星,浩浩荡荡。
灯火闪烁间,他们欢快地跟在家人身旁,如同精灵般穿梭于人群之间。
青楼里的姑娘们妆扮得花枝招展,在门口招揽客人。
隐隐可以听见有渺渺歌声,从楼里面飘出来,悦耳动听,不时有人进进出出,热闹非凡。
河面上有风吹来,但是不冷,整条大街热火朝天,摊贩们的火炉上热气升腾。
小贩们沿街叫卖,舞狮的队伍敲锣打鼓,有人踩着高跷,有人口喷烈火,各种杂耍艺人齐聚街头。
入夜之后,一片繁华。
戌时初刻,写着各种灯谜的花灯,将整个夜市照的犹如白昼。
人们赏着花灯,看着热闹,在这样的氛围当中,听一听才子佳人的风流故事,为茶余饭后增添一些谈资。
位高权重、腰缠万贯的人毕竟是少数,芸芸众生之乐,不过如此而已。
这个时代的好诗其实是非常受人追捧的,只看太子杨勇、晋王杨广对诗的热衷程度便可见一斑。
只是太子杨勇如此爱好诗词,后世竟然一首都没有留下,杨梓的心中,唏嘘不已。
那个神经病可是有不少传世之作的,当然这些也可能和他后来当了皇帝有关。
这时候的词体虽不发达,尚在形成阶段,但正如前面梓公主所写的诗词“字字动人心”那样,美的词句,无论是用在诗词中,还是嵌在文章里,都能撼动文人们的心灵,引起共鸣。
诗词中华美的词藻,动人的字句,总能引人入胜,叫人听之难忘。
简短、容易记忆,是诗词能让人喜欢的一个特点。
所以词这种开创性的文体,也很容易获得人们的认可,词暂时没能作为主流流行起来,杨梓认为,和这个时代缺乏传世名作大有关系。
诗词究竟有没有用,眼下关注这个问题的人并不多。
只是如果你能写出一首好的诗词来,走到哪里都会有人追捧,不会缺乏尊敬和礼遇。
通过诗词,人们能感受到美的存在,上层社会崇文的儒雅风气,在诗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岸边的柳树仿佛在轻吟,是微风拂过树叶的声音。远处的楼阁若隐若现,犹如一幅山水画卷。
才子和佳人们都喜欢置身于诗词的氛围中,感受文字的魅力,还有那浓得抹不开的情意。
杨梓从未去过谈诗论酒的风月场所,不知道一首好诗好词,究竟受追捧到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