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骡子总会有的(第2页)
三百六十文,细棉布都能扯一身了,白面能买三十斤,够全家人吃上好久,他庆幸地说:“损耗扣每斤三厘,单单听着是少,累计起来吓一跳,幸好我们换了店,前头有一家要扣六厘呢!”
怪不得爹爹从前和他说,做生意“斤斤计较”不是坏事。
郑则赞同:“卖到千斤,耗损或许能谈低点。”
“这次收货匆忙,农户人家秋收后都敲花盘称斤卖掉了,我跑这趟能收八百斤已算幸运,若明年还想做这生意,秋收后到年前,能跑两三趟,也是一笔大进项。”
郑老爹和郑大娘在一旁听得直点头。
平日收猪出摊,春夏收红薯干,秋天收莲藕,冬天收瓜子,虽然奔波辛苦但也有赚头,等水田鱼苗养起来,秋收前还可以再卖一趟鱼。郑则细细盘算一年到头的生计,直觉来年定能越过越好,他转头看认真串铜板的周舟,暗暗下决心,一定得让他过上更好的生活。
六吊钱串好后,郑则和周舟要把一半的钱分给爹娘,他们却不要。
“这钱你俩拿着,阿爹只收杀猪出摊的钱。我和你阿娘有钱,平日想买什么都自个儿买了,不用操心。”
郑大娘也点头赞同,儿子已经成家,郑则想法多人又肯干,钱放在他身上更有用。她和大坤存钱,不过是存一家的后路钱。
“倒是你们,用钱的地方多,钱存着总会有用处。年轻人敢试敢闯,我们都支持。若是钱不够也要开口,你阿爹有钱。”
阿爹说话好让人心安啊,不愧是能建得起青砖大屋的养家汉子,周舟佩服地想。
一家人接着商量年前要干的活,安排妥当这才散去。
夫夫两人带着钱匣子回房。
炒瓜子挣的六吊又四十文,加上先前存的六两又三吊钱,如今共有六两又九吊钱。
兜兜转转,钱还是这个数,挣钱真的不容易啊,周舟叹气。
“郑则,咱们过年给爹娘买点东西吧,他们不收钱,那送点礼让他们开心开心。”
“成,出摊再去买。”
挣钱是很不容易,郑则还有个想法,今年怕是无法实现了。家里只有一头牛,平日收猪就不能去收货,去收货就不能收猪。自从开始和周舟收货倒卖,他就有心想再买一头牲畜拉货。
买头耐力强的骡子和车身,至少也要十两银子,他们挣的钱开春还有别的用处,不能轻易花。
郑则不灰心,今年买不成那就努力明年买,骡子总会有的。
*
次日郑则和鲁康外出收猪。
周舟和郑大娘在家,今日原是要做年糕备着过年吃,没想到周婶子来串门,两人便先停了想法。
“家里做了好几罐腊八蒜,带一罐来给你们尝尝,同时间腌的别罐我捞出来试了,碧绿爽脆,好吃的。”
周婶子知道周舟给家里送了一斤瓜子,她可听说了,他们炒的瓜子能卖十四文钱呢,便想着也送点东西回回礼。
月哥儿和周向阳也一起来了。
“辛哥儿,玩藤球吗?你看这个球,是不是特别新,我石头哥给我做的。”
两位长辈坐在堂屋做针线活,郑大娘听见门廊外的周向阳张口闭口“石头哥”,心想真是缘分啊,当初石头从河里捞起周家小子,这孩子也黏石头,她那会儿也是想岔了,竟叫周向阳喊石头“大哥”。
没想到石头和月哥儿相看上了。
两个哥儿不在,郑大娘便把这事儿说出来,周婶子听了也乐,小声笑道:“谁说哥夫不是大哥呢。”
“我对石头是一百个满意,一百个放心,如今只求顺顺利利到成亲那日。”
郑大娘:“一定会的。”
两人聊村里的事,怕门廊两小孩儿学嘴,出去乱说,声音压得低低的,周婶子还带来了旁的消息。
“......请人去镇上叫她儿子回来的。”
“没闹太大,林立文还要读书,影响名声,面上要过得去......”
“和不和离不晓得......但人已经搬走了,罗老汉赶牛车送的,听说搬镇上去了。”
郑大娘暗想:郑老二这些年到底还是存了钱的,镇上也住得起。
周舟和月哥儿在孟辛的小房间说话。
月哥儿把这段时间绣的帕子都拿来了,他绣婚服烦闷时就会绣绣手帕,如今也攒了二十多条。他打算年前和阿娘去镇上一趟,卖手帕换点钱,买年货过年。
“这十六条可以卖贵点,记得上次在那位夫郎店里卖了十一文钱,我看这次能卖十五文。剩下的卖十一二文都成。”
“临近过年,你可以大胆谈谈价格。”
月哥儿惊喜地抓住周舟的手:“真的?十五一条?”想当初,他的帕子在草集只能卖八文钱呢!
周舟被他拉得前后晃动,脸上笑得露出小窝:“真的真的!你真的好厉害,我说什么都能听懂,所以越绣越好。”月哥儿聪明善领悟,还特别听劝,周舟老师最喜欢这样的学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