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刀赠英雄(第2页)
言及此处,李诗诗闭目凝神,似在追忆往事。
待将一双美目睁开,李诗诗竟“扑通”一声,跪倒于戚弘毅身侧,并双手奉刀至戚弘毅身前。
她高声呼道:“诗诗只恨自己是一介女流,不能代夫君上阵杀贼。今愿承夫遗志,还此抗倭刀于戚将军,只盼将军能携此刀于沙场之上,平倭荡寇,了却夫君生平之志!”
戚弘毅本在墓前祭拜,见此情形,急忙伸出双手,扶李诗诗起身之后,才从她手中接过那一把抗倭刀。
戚弘毅持刀在手,向李诗诗承诺道:“项夫人请放心,戚某定以此刀斩断倭酋之首,以告慰袍泽兄弟在天之英灵。”
祭拜罢,李诗诗留几位好友用饭,谈及一路经历及项人尔生平之事,又引得无限唏嘘感慨。
众人皆恨朝堂晦暗不明,皇帝亲佞远贤,致使奸臣当道,忠良无路,内有忧患,外伺强敌,北地胡人虎视眈眈,西南藩王拥兵叛乱,就连承载倭寇那样的蕞尔小国,都敢远渡重洋,来犯东南。
更为讽刺的是:当此世风之下,戚弘毅率堂堂之阵,正正之师,平倭荡寇,安定东南的大义之举,竟需用贪财行贿的方式,方得让朝中权贵免于掣肘,使自己的抗倭之志有些许用武之地,更遑论宵小之辈只需小施谋略,便能颠倒黑白,混淆是非,黜一代名将,杀敢谏忠良。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在朝中佞臣眼中,名震东南的戚弘毅戚大将军,也不过是好用一些的良弓走狗而已。
此番戚弘毅起复,重掌军事,不过是因为倭寇卷土重来,为防止事情不可控制,权贵急欲用戚弘毅尽除倭寇,来掩盖其通倭之罪罢了。
荡寇有力不表其功,平倭不利必彰其过,用之即来,不用则弃。
权贵们躲在后方钻营取巧,那些磨人心智的本事,倒是用的滚瓜烂熟。
浸淫官场多年,戚弘毅当然明白这些蝇营狗苟。
可是,明白又能如何?
戚弘毅明知自己不过是奸佞眼中的良弓走狗,却别无选择。
不,也许有的选。
他大可以养寇自重,扩大兵权,反逼朝堂,清君侧,除奸佞。
可这样做了,岂非要纵容倭寇横行乡里,鱼肉百姓?
若如此,东南百姓何辜?
若如此,他与朝中奸佞何异?
戚弘毅仍记得当初辞官将行之时,东南百姓沿街相送,自己曾当着他们的面竖剑立誓:今我留剑于此地,若倭寇再犯东南,我即便孤身一人,也必来此取回宝剑,抗敌平倭,不负众望。
他怎么忍心违背当初的铮铮誓言?
又怎么忍心百姓们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