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面金黄 作品

173.八七回上 乐淑妃撷花教宫人(第3页)

宣贵人被点破心事,不由得闹了个大红脸,讪讪地闭了嘴,再不敢言。

若论起亲戚来,这位宣贵人的父亲乃是翰林院掌院孟宏祺的堂弟。

孟大学士奉旨领了京职,孟家这一支在山东一共一十三房,有七房随着一同进京,另六房仍旧留在原籍。

宣贵人的父亲倒没有一个正经的官衔,但也是正经读书人、也有功名在身,随着堂兄在国子监下挂了一个名,主修缮古籍,是个闲差,多少领些俸禄,没有什么权柄。

本来按惯例,官员们大多是文的同文的亲近、武的跟武的热络,意气秉性相投是一层原因,更重要的是大家心照不宣、都不想触犯了君王的猜忌。

后宫里也是一样。

虽然进了宫,各人却都还是以各人的家族为考量,嫔妃相交也多以前朝的家族关系为基础。

若是叔伯弟兄在前朝是关系不错的同僚或上下属,后宫女人便也默默地复制这样的关系,虽是一样地都以姊妹相称,却显然有亲有疏。

这宣贵人年纪不大,志气却不小。

她自进宫以来,看见满宫里就数淑妃势力最大,背后又有一个太后娘娘支持,她便打定主意要结交。

她先也不去管那什么文臣武将的事情,索性仗着年纪还小,若真有人计较起来,只管撒娇撒痴地说自己常处深闺,只知凭心相交,实在不懂那些,那也罢了。

宣贵人这边只怕自己太心急、已得罪了淑妃,正自惴惴不安,淑妃却仿佛并不在意,神色如常地道:“平常瞧着她少言寡语,每日也不肯打扮,只顾抄那劳什子的经,又矫情兮兮地向陛下主张什么‘宫妃应思万民、服简素’。我竟不知,穿几件鲜艳衣裳,又是碍着谁了?她要‘思万民’,思便是了,一定需得‘披麻戴孝’地思么?”

宣贵人想笑,却又不敢笑,只扯了扯嘴角。

淑妃冷笑道:“哼,这般的行事,论理倒也配得上‘贤、德’这两个字,连太后娘娘也赞她识大体。可如今封了妃,狐狸尾巴到底藏不住了,还不是一身花红柳绿的?我今儿个仔细一瞧她,才算是明白了,她以为将那鲜艳衣裳藏在大衣服下面,别人就看不见了?她若是一贯灰头土脸下去,我才佩服她!呵,不过是靠着祖上那一点子抬不上台面儿的军功,叫她得了些甜头儿,也过了几年好日子,只是也太没见过世面,这会子还没怎样,就这般轻狂起来,赶明儿等她越过了我去,还不知是什么样子了。”

宣贵人忙小心道:“这是怎么说?凭她使怎样的手段,也越不过姐姐去。妹妹在家时,也曾听人说过,那个贾家啊,除了出了两位老国公爷外,后头的子孙再没有什么出息,也亏的是今上宽仁、体恤旧臣,这才有他家的一份儿体面,否则早是一个破落户儿了,谁又认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