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面金黄 作品

177.□□回上 思远虑红母赠谏言(第3页)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黛玉伸指轻轻抚过那个徽记,摇摇头,柔声道:“不一样。你也知道,我小时候体弱多病,很是让父母亲悬心,除了延医问药,还要求神拜佛、寄名添灯,更是将我家里一干丫鬟的名字都用了药名,实在是用心良苦。这个图案原是那时母亲为护佑我祛病、增福,这才给我的小衣裳、小手帕上绣的蝠纹。”

黛玉说起母亲,神色格外温柔,将那图案的一处指给秦雪看,道:“你细瞧这一处,这与寻常的‘流云蝙蝠’图样是不同的。喏,这里、还有这里,这两笔是我母亲自己改的,很是别致,我父亲看了也说好看,后来他也描了那样子去,无事刻闲章时,也依样刻了一块,就收藏在他书房里。”

黛玉说到这里,起身向书架上找了两本书来,翻开前面几页,拿给秦雪看。

这些书是黛玉从家里带过来的。秦雪看她指明的位置,果然在两本书相同的位置上,都有一个印下的图案,与方才点心匣子上的图案一样,只是匣子上是蓝色,而书上的则是朱印。

黛玉道:“父亲的藏书里都有这个章子,别处应是没有的,如今父母亲都不在这里,我想,如今也只有原先家里的几位管家知道这个图案了。”

黛玉放下书,抬头认真地看向秦雪,道:“阿雪,这是咱们家里的人来开的铺子。”

秦雪瞪大了眼睛,半晌才道:“我才去过梨香院那边,龄官还是没好消息。无论如何,咱们得尽快同外面取得联系才好。”

---

却说日前宝玉在北静郡王府上赴宴。

因这北静郡王水溶素有贤名,向来交游广阔、又好礼贤下士,所以他府上的宴会确实是群贤毕至之难得盛景。

虽然宝玉一向不喜圣贤书、八股文,更不耐烦官迷、禄蠹,但在席上听见众人辩论,引经据典、口若悬河,实在也颇有兴味。

郡王府上的辩论倒有些不同凡响,不是寻常就经典中择一句来辩,而是将许多现实话题写成签子,一股脑儿放在签筒里,由郡王爷亲自拈出来,跟着再让参与辩论的人两两结对,猜枚定边,一个话题辩上一炷香,香尽时由众人品评。

既要引经据典,又要切合时弊,更要言之有物,如此极是考验辩论者的思辨能力,绝非读死书的人可为。

有时唇枪舌剑之下,往往有一二警句现世,令人闻之豁然开朗,十分有趣。

宝玉本来秉承着女儿清、男子浊的念头,不愿意同这许多人在一处,可自从参加了几回郡王府上的集会,在座的宾主自水溶以降,无一不是青年才俊,品貌俱佳、气质卓然,全不是那等油腻纨绔可比,再加上大家年龄相若、意气相投,竟让宝玉也生出了结交之心。

孟翰林家的小公子孟闻渊也在这宴会宾客之中,他年纪虽轻,却也在辩论中颇露头角,只是他为人谦虚,只说应向各位兄长旁观学习为要,轻易不肯下场。

此次宴上,孟闻渊刚好与宝玉同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