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着小船的王大海 作品

第446章 。严嵩坏人(第2页)

我接着问:“了解了他的早年经历,那严嵩后来是怎么一步步走向贪腐的呢?”

大师神情变得严肃:“这就不得不提到明代的制度性问题了。先说明代的俸禄体系,洪武二十五年定制,正一品月俸87石,递减到从九品就只有5石。实际购买力换算一下,首辅的月俸也就值白银44两,因为当时1石米约等于0.5两白银。严嵩任礼部尚书的时候,1538年,他单次接待琉球使团的开销就需要300两,这远远超过了他一年的俸禄。”

我惊讶道:“这样看来,俸禄确实难以维持官员的正常社交和公务开销。”

大师继续说:“没错,这还只是一方面。到了嘉隆万时期,财政出现了异化。嘉靖朝太仓银岁入从200万两增至500万两,可皇帝热衷于斋醮,每年耗费120万两。严嵩为了迎合皇帝,也为了自身利益,发明了‘羡余’制度,就是地方要向中枢输送正税之外的‘孝敬’,这就形成了系统性的分赃机制。1562年抄家时,清单显示他藏银200万两,这相当于全国两年的田赋收入,可见其贪腐程度之深。”

我不禁感叹:“制度的缺陷和财政的混乱,确实给了严嵩贪腐的土壤。那从权力异化的角度,又该如何理解严嵩的行为呢?”

大师目光深邃,说道:“这要从嘉靖帝的统治说起。嘉靖帝20年不上朝,通过‘票拟 - 批红’体系操控朝政。严嵩抓住机会,创造了‘青词政治’,把宗教仪式变成了权力通道。内阁首辅在这种情况下,实质上成了皇权的白手套,自然就有了寻租空间。”

我追问道:“除了皇权的因素,还有其他方面导致权力异化吗?”

大师回答:“当然,士大夫集团的结构性溃败也是重要原因。16世纪的科举制造就的官僚体系出现了‘逆淘汰’现象。像正直官员杨继盛,年俸连基本的养廉都不够;而攀附严党的人,只要花‘买官银’,比如知府5千两,就能快速晋升。1550年庚戌之变时,兵部尚书丁汝夔因为隶属严党,不敢调兵,这就充分暴露了军事系统的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