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着小船的王大海 作品
第716章 。论“懒惰”的假象与责任的本质(第2页)
垃圾是文明的镜子。原始人会掩埋食物残渣,因为他们知道,自然不会自动消化人的废弃物。现代社会的“随手扔”,不过是把原始人的敬畏换成了对他人的漠视。
孩子会模仿成人:如果父母吃完饭就离席,孩子便会认为“收拾是别人的事”。这种对责任的切割,比任何懒惰都更易遗传。
情绪上的抵触或许能解释部分行为——有人说“不喜欢油腻的碗”。但真正的问题是:你为何能心安理得地让别人承担你厌恶的部分?
公共空间的底线,在于每个人都守住“责任的边界”。你在办公室吃零食,包装纸扔进垃圾桶是义务,而非美德。就像呼吸不污染的空气,本就是相互成全的结果。
我们常把“懒”挂在嘴边,却很少思考:勤劳的本质是“对协作的尊重”,而非无休止的劳作。一个人可以不做饭,但不能不尊重做饭人的劳动成果。
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你的行为定义了你是谁。连续三次让别人替你收拾残局,你就成了“那个制造麻烦的人”,与你是否聪明、是否善良无关。
超市的购物车需要归位,公共厕所需要冲水,这些小事从不是“勤快人”的额外任务,而是每个使用者的“必答题”。否则,便利就会变成对他人的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