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着小船的王大海 作品

第809章 。不考教师资格证了(第2页)

你看,那些没走完的路,其实都在悄悄给你指方向。就像你小时候玩迷宫,走错了一条路,看起来是浪费时间,其实是帮你排除了一个错误选项。重要的不是你挖了多少坑,而是你从每个坑里爬出来的时候,有没有看清脚下的路。

我知道你现在最怕的,是“永远这样下去”。你怕自己永远是个“半途而废”的人,怕别人提起你时,只会说“她啊,什么都做不成”。但你知道吗?十年后的你,根本没人会在意你有没有考过教师资格证。同事记得你是因为你总带自制的曲奇分享,朋友喜欢跟你聊天是因为你总能接住她们的梗,就连小区门口的保安叔叔,都知道你会帮忘带门禁卡的老人开门。

这个世界从来不是用“做成了什么”来定义一个人的。你凌晨帮加班的同事改方案,你给流浪猫搭了个小窝,你在地铁上给老人让座时说了句“您慢点”——这些碎片拼凑出的你,比任何“成功”都更真实。

当然,我也想跟你说几个“十年后总结出的小经验”,如果你愿意听的话:

第一,别把“开始”当成“承诺”。你报吉他班的时候,不用想着“必须学会弹《天空之城》”,就告诉自己“先去感受一下拨弦的声音”;你翻开教资书的时候,不用逼着自己“一定要考上”,就想“先看看教育学到底讲了些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不敢开始,是因为怕做不好,但其实“试试”本身就很有意义。就像你小时候学骑自行车,摔了好几次,但你第一次能自己骑五米的时候,比后来学会了还开心——快乐从来不是来自“完成”,而是来自“我做到了一点”。

第二,允许自己“有条件地放弃”。你当时放弃教资,不是因为懒,而是因为你发现自己对教育学真的没兴趣,这其实是种清醒。但如果是因为“太难了”“有点累”就放弃,不妨问问自己:“再坚持三天会怎么样?”三天后如果还是觉得不行,再放弃也不迟。就像你后来学做短视频,一开始总觉得剪不好,你跟自己说“再试五次”,结果第五次剪的视频突然有了一百多个赞,你一下子就有了动力。有时候,放弃需要“缓冲带”,别让一时的情绪替你做决定。

第三,别把“没做成”当成“否定”。你总觉得“考不过教资”就等于“我不行”,但这就像说“我不会游泳”等于“我是个废人”一样荒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有人二十岁就找到人生方向,有人三十岁才发现自己喜欢什么。你看楼下的玉兰树,有的枝条春天开花,有的要等到夏天,但最后都会长出绿叶,谁也不用羡慕谁。

第四,记得给自己“正向反馈”。你当时总在笔记本上写“今天又没看完一章”“这道题又错了”,却忘了写“今天比昨天多记住了两个知识点”“终于搞懂了什么是‘最近发展区’”。人就像小孩子,需要被肯定才能往前走。后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睡前写三件“今天做到的小事”,哪怕是“按时吃了早饭”“给植物浇了水”,久了就会发现,原来自己没那么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