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 宋夏6(第2页)
但是后来又恢复了官榷法,到了哲宗的时候否定新法,扩大了通商法,没用太久又恢复了新法时候的状态。
就这样反反复复的。
在蔡京执政的时候,蔡京将海盐引入盐钞法当中,使得盐价大跌,后面就一首是海盐和陆盐之争,但政府在盐上的收入己经彻底的从用盐盈利之上转变成为用钞盈利了,大跌的盐钞也再也没有回到之前的价格上去。?k~s¨j/x¢s!.,c′o*m*
天幕下面的人看得都累了,无论是对于西夏的岁赐的反复,还是现在盐法的反复。
所以皇帝才是国家运行最不稳定的因素吧?
毕竟下面的臣子就算是要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也是会跟着皇帝本人的意思走的。
将逢明主,而臣子也要逢好的君主,能够让他们施行政治主张的皇帝是他们的爱。
而盐法的改变自然也受到宋夏之间关系的影响,宋夏开战,或者是关系紧张,宋朝这边就要把盐变成官榷,等到正常了,又需要经济活力了,又变成通商了。
但是通商法其实对国家的盐利是亏损的,当初韩琦和宋庠、王尧臣就详细的统计过,使用通商之法的十年里,亏了两百多万贯。
而给西夏三十多年的岁赐折算了之后也是两百多万贯,打一场宋夏战争两千多万贯,是十分之一。
所以官府就总是想着官榷之法,想要把盐利收回来,但是用了官榷之法,效果也不算好,上文也说过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到后面反而变成了劳民伤财之举。
……
鲁桡生成了一个简易的动画,里面插入了当时宋夏的局势,并且因为局势变动而产生的盐法变动,以及为什么宋朝要让盐法改来改去的?
自然是从其中没有获得利益。
而又从中看出当初的通商法和官榷法是怎么一步一步的走到后面变成盐钞法的。
范仲淹以及朝堂之上的政策又是如何一点一点的改变的。
而促使盐法改革的还有一件事情,依旧是和宋夏关系有关。
在宋夏关系有所缓和的时候,这个时候西夏的人提出了让西夏的青白盐进入宋朝的市场当中进行售卖,这就引起了范仲淹等人的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