箐偌茵陈 作品

第48章 后世番外(下)(第2页)

历史记载的啦,交际很广泛,人也很博学多才,在鸾成初年贤王曾在当时对战北戎的第一线监军,因为忧心将士们冻伤就制作出了流传至今的中药慈恩冻疮膏,回京后不久又负责了当时的第一次女子科举,最初的女子科举就是她在明宗授意下上疏,姐妹俩一同商讨,一改本来只有男性才能参加的科举制度。”

“科举主考官之后,她又差遣为都转运使,负责当时的盐政改革,根据姐妹俩的老师、也就是当时的帝师记载,女帝与亲王年少时便批评盐政,而上位后便亲手改革其中许多弊病,惩治盐商、打击私盐,使得食盐售卖完全为朝廷掌控,也降低了食盐在内陆高昂的售价。”

“卸任都转运使后,鸾成六年,据记载当时蜀中地龙翻身,也就是今天的四川一带发生了特大地震,最远甚至连当时的国都洛阳都能感受到震感,贤王就作为钦差前往当地赈灾,也就是这一次之后,她回到京城时便迎来了第一次构陷。”

“其后一生,官至太常寺卿兼翰林学士,加封金紫光禄大夫,能够做宰相却没有做过一天宰相,地位却与宰相无异,所以后世又称其为‘无印女相’,不过这恰恰证明了贤王的明智,若身为宰相,恐怕后来明宗去世老太太就run不了了,看看明宗留下的那位宰相三年复三年,最后在任上去世也没有成功辞官hhh”

“没办法,文襄公实在太厉害了,她知人善用,一生举荐无数才子与名匠,那个时代我们耳熟能详的许多人都由她举荐或受过她帮助,是真正意义上庄朝交际网的中心,写给她的诗词文章不计其数,提到她的记录更是浩如星海,是庄朝前中期历史研究中始终绕不开的人物,我有一位研究庄朝的朋友已经连她哪一年经历了什么事都能背下来了。”

“除却交际外,她多次劝说明宗,更可称得上明宗身边的第一智囊,与明宗一起养大了当时的皇长女也就是后来的庄神宗,生活中更是风雅而兴趣广泛,留下了许多传说故事乃至或真或假与她有关的香方、药方、菜谱。她真正能够辞官成功的原因恐怕不是因为不愿升官当了许多年翰林学士,而是因为对庄神宗有老师+长辈加成~”

“李相公:so?”

“哈哈哈,不过当时的神宗估计也没想到,贤王这一退压根就不是养老,而是想要出去浪吧。”

“但正是当时神宗和文襄公这对姨甥俩时隔几十年一老一少的两次游历,才为庄朝几百年间与欧洲的密切联系打下基础,当时神宗最远游历到了如今的约翰牛,甚至想要渡海前往现在的南北美洲,那时庄朝最远的航船就是到达了南美洲与北美洲的西岸,可惜那时人们相信地平说,几百年后大航海时代没有人将那片土地与庄朝记载的‘东极宽广之地’联系起来,庄朝末年的连年战乱更是让那个时代的许多技术湮没于战火,此后直至蒸汽机诞生,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展开,都没有人够复原那时能够跨越太平洋的木船。”

“后来的故事好像课本上也有啊,成宗坚持要立后,废黜太女文帝,朝堂上的人没有办法,搬出来了已经九十多岁的老祖宗贤王,一己之力压住了恋爱脑成宗,才有了后来文帝时期的盛世,我推真是太辛苦了,九旬老太还要力挽狂澜,好在这之后她就消失在了史书上,就像游历欧洲回来后一样,终老洛阳,安度晚年。”

“就算是文宗这样一生仅有一位后宫的女帝都曾经有过婚姻,难道文襄公一生都不曾婚姻吗?”

“那个时代很多的优秀女性都是有后代而无婚姻的,贤王长居宫中数十年,一直到五十岁才出宫立府,她一生未与任何一个男子有过深交,冰清玉洁一辈子,无论有没有后代,庄朝皇室与全天下人,不都是她的孩子吗?”

“但是我推要是有一个孩子,庄文宗就不会把明宗时候定好的谥号‘文正’弃之不用,转而用文襄这个次一等的谥号了吧”

“可是历史的遗憾从不因任何原因而改变……”

————————

线上热火朝天的同时,深处地下的墓穴中,专家们也终于走到了后面的墓室,在各个分门别类的藏书室内都有目录册记载书籍以及内容,中世纪时期的外文书籍甚至还是双语目录,虞月禾本就通晓多门语言,这倒并不奇怪。

此外,一些工艺与方子,竟不是写在纸上,而是用一毫米厚的金板阴刻,再用绢帛隔开,打开箱子后除却那些绢帛已经失去了美丽的色泽,又有些灰尘外,箱子里的金板皆闪亮如新。

反倒是另外几间墓室里修筑完好的玻璃柜子,里面精心摆放的各种庄朝最顶尖的工艺品都已经黯淡,里头不乏珍珠宝石镶嵌的金银饰,即使玻璃柜隔绝空气,银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