箐偌茵陈 作品
第5章 无剧情古代(五)(第2页)
不论如何,先准备迎接小弟弟,再考个功名吧。
回到家里的武毕安开始了规律的作息,这会儿的科举还是比较落后的,类似于科举刚开始盛行的时候,不仅科举分了进士科、明经科等科目,门阀世家的举荐仍然存在,不少人或许走不到最后,就已经提前靠着才名做了官,亦或是凭此在科举中取得一个更好的名次。
但架空的世界已经出现了“秀才”“举人”这些几百年发展出来的存在,同时也没有五十少进士那么可怕——三十老明经还是正常的,毕竟明经科以典籍的背诵和理解为主,不像进士科侧重于文学才能与政治理解,虽然相比起杂科要更为广泛,但是难度不算太高,对于诗书传家的世家大族来说输给寒门弟子是羞于见人的事情,因此有才学的子弟日渐偏重科举。
此外,相比起后世的数量之多,此时的常科每榜录取人数在百人左右,最少的一次进士加上明经只有五十余人,其中进士科只有明经科的四分之一,即每次录取人数仅一二十人。
但是原主与兄长年幼时就敏而好学,兄弟俩的父母都是才学出众之辈,武季虽然对儿子教而不养,当年也是进士科出身,杨氏更是家学渊博的才女,相比起武将后代的宇文氏,从娘家到自己都才名远扬,杨家大舅是状元,杨家三舅登科后还尚了公主,父母长辈都如此优异,武靖年少就进了国子监读书,武竣也已经有了秀才功名。
兄弟俩的目标自然都是进士科,可惜原主武竣英年早逝,武靖虽然是探花还留在了京城任中书舍人,最后也是壮志未酬。
考科举这件事,对于快穿者来说也是一回生二回熟,只不过他向来是运气不大好的,什么乱七八糟的都遇见过,因为是女子之身强压他名次、做了男妻不能再考、原主失了凭证无法再考……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反倒是在现代,考大学考研究生读博士,最艰难的时候也比古代叫天不应叫地无门的处境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