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魔的秋波 作品
第222章 制镜大师孙云球
孙云球生于1630年,卒于1662年,字文玉,号泗滨,
是明末清初江苏吴江县人,中国古代杰出的光学仪器制造家。
孙云球出身仕宦之家,
父亲孙志儒曾做过福州、漳州知府,母亲董如兰也是知书达礼。
他自幼聪颖,13岁即为吴江县乡学生。
但15岁时父亲病逝,家道中落,后又逢明朝灭亡,清军南下,生活愈发艰难。
他曾尝试走科举之路,但两次乡试不遇后,
便放弃了科举,走上商贾之道,以采集出售中草药谋生。
不过,他并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仍勤奋好学,
钻研刚从西方传入的数学知识,探讨测量、算指、几何之法。
他年轻时前往杭州学习制镜技术,师从陈天衢等人,
同时接受了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传入的几何、物理等科学知识,
经过不断实践积累和探索,掌握了“磨片对光”技术。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取得了多项光学成就。
首先是眼镜制造与改进。
他创造性地采用水晶为原料,磨制成各种凹凸镜片,
改变了此前眼镜制作材料稀缺、价格昂贵的状况。
通过磨片对光技术,他能根据眼疾患者年龄大小、病症不同,随目对镜,
帮助人们配到适合自己眼睛的镜片,如老花镜、近视镜、远视镜等,使视力得到矫正。
他将传统的“单片镜”改造成了架在鼻梁上的“双镜片”眼镜,
提高了眼镜佩戴的便利性和稳定性。
他制造的各类光学仪器达70余种,除了眼镜外,
还有存目镜、万花镜、放光镜、鸳鸯镜、多面镜、幻容镜、千里镜、察微镜、夜明镜等。
其中千里镜便是望远镜,察微镜便是显微镜。
他总结多年制镜经验,写成《镜史》一卷,
系统阐述了制镜的历史、原理和方法,对后世光学仪器制造技术影响很大。
该书的问世,让各地制镜者有了可参考的资料,推动了当时眼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