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魔的秋波 作品

第431章 一定有某种形状,是比较容易产生膨胀变形的(第2页)

在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中,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的军事改革,

通过轻型野战炮结合线列火枪战术,提升了火器机动性和火力密度。

同时也是在这场战争中,欧洲骑兵角色开始发生转变,

逐渐放弃弓箭,装备手枪和卡宾枪,从冲锋主力转为辅助兵种。

在明末清初的东亚战场,明军虽装备火铳和红夷大炮,却因为组织混乱,被清军用骑射加重步兵击败。

清军后期吸收明军的西洋火器,形成“骑射+火器”的混合战术,但未完全依赖火器。

18世纪,火器终于取得决定性优势。

线列步兵战术成熟,燧发枪与刺刀普及,火枪兵不再依赖长矛手保护。

排队枪毙战术通过齐射火力压制骑兵冲锋。

炮兵革命完成,标准化火炮可发射霰弹,对密集骑兵造成毁灭性打击。

19世纪,骑兵在火器部队面前终于丧失了正面突破的能力。

1803-1815年的拿破仑战争,骑兵沦为辅助兵种,负责侦察、追击而非正面突破。

滑铁卢战役中法军骑兵对英军方阵的失败冲锋,更是完美地展现了这一点。

19世纪中期,后装步枪与机枪的出现,终于使火器对骑兵实现了技术碾压。

1840年代后装步枪射速和射程碾压弓箭。

1870年代马克沁机枪彻底终结骑兵冲锋。

如1898年恩图曼战役,英军机枪屠杀苏丹骑兵。

自此全球范围内骑兵开口转向乘马机动、下马作战,传统骑射退出历史舞台。

总之,从18世纪中期开始,火器部队通过成熟的线列战术和炮兵协同,已能系统性击败骑兵主导的军队。

而这时候,离米尼弹的发明还有一个世纪呢,线膛枪自然也不可能普及。

所以如今,能想到从战术和步炮协同入手,设法在野战中对付骑兵就已经算是很有远见了。

而洪旭竟跳过了这一步,直接把主意打到了线膛枪上,又怎能不令李国助惊喜呢?

“线膛枪装填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弹丸的直径比枪管的口径大。”

洪旭张口就道出了线膛枪装填困难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