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历来敢碰土地的,没几个落得好(第2页)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地图上那些被圈出的土地,
“但有一层难处,不得不说。”
李国助挑眉:
“先生是说三邑的官田?我瞧着荒田不少,咱们纳税还不行吗?”
“不是官田的事。”
徐光启摇头,从怀里摸出张揉得发皱的纸,上面用小楷记着密密麻麻的姓名与属地,
“这几日在岛上踏查,才摸清些许路数,济州真正说了算的,是高、梁、朴三姓。”
“您瞧见的那些佃户、庄头,多是这三姓的族人。”
他指尖重重点在“高氏”二字上:
“这高姓原是蒙古人后裔,祖上姓‘阔阔’,1273年引着蒙古军平了岛上的三别抄义军,”
“后来就成了首任达鲁花赤,就是蒙元监国,才改的汉姓‘高’。”
“如今济州邑和汉拿山一带,火山参田全归他们管,”
“连济州跟大明、日本的文书往来,都得经高家长老过目盖印。”
徐光启精通西学,自然知道西方的纪年法,觉得跟李国助这么说也方便。
“梁氏是武人发家。”
徐光启的指尖移向“梁氏”条目,
“原是高丽水军,1358年梁琠征倭立了功,后来李成桂夺了高丽江山,”
“他们帮着剿了济州的反贼,换来了旌义邑的县监世袭。”
“自家谱里硬说祖上是神话里的‘梁乙那’,其实是借那三神人传说壮声势。”
“可旌义的战马牧场握在他们手里,水军佥节制使的位子,百年来就没出过梁家。”
“说到朴氏,”
他顿了顿,语气添了几分玩味,
“这一支最是耐人寻味。”
“原是庆州朴氏,1443年朴仁复因党争被流放来此,竟凭着儒学笼络了大静邑的海女。”
“他们改了《耽罗志》,说自家就是神话里‘夫乙那’的本家,”
“硬生生把‘夫乙那’改成‘朴’姓,塞进神裔里头。”
“如今大静的柑橘园、盐田全归他们,连海女行会的会长,都得是朴家的媳妇才能当。”
他将纸卷摊平些,指着末尾的批注,
“这三姓每十年联姻一次,高氏女嫁梁氏子,朴氏女嫁高氏子,结成‘三姓会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