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魔的秋波 作品

第536章 为何不造爆炸弹(第3页)

在他上辈子那些关于加沙地带的记忆里,那些难民窟工坊里诞生的卡桑火箭弹家族,正隔着时空为眼前的困境提供着答案。

他太清楚哈马斯是如何在封锁中造出能呼啸着飞向目标的武器:

不用追求实验室级别的空心药柱,反正作坊里的模具精度撑不起那圈均匀的内孔,

不如老老实实做实心药柱,让硝糖从外到内一层层燃尽,

哪怕推力稍缓,也胜在绝不炸膛;

尾翼也不必用精密机床铣削,找块硬木刻个模板,让工匠照着锯铁皮,

误差大些无妨,只要角度统一,再后掠上15度,气流自会推着火箭稳住方向。

那些在加沙被证明有效的生存智慧,用简单对抗精密,用批量覆盖误差,

用“够用就好“的哲学对抗资源匮乏,此刻正在被他逐渐嫁接到明末的战场之上。

蒸汽铣床确实能铣出误差1毫米内的尾翼,可一两台机器撑不起每月上万枚的需求;

空心药柱的理论推力确实更强,可眼下的模具精度只会让它变成炸膛和弹道不稳的隐患。

就像哈马斯从不用复杂的制导系统,只靠尾翼的简单倾斜就能让火箭弹稳定飞行,

李国助也在学着向这个时代的技术天花板妥协:

让实心药柱接受稍慢的燃烧速度,换来了九成五的发射成功率;

让木模尾翼容忍5毫米内的对称性误差,换来了日增十倍的产量。

这些改动里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发明,不过是把另一个时空里“穷人的武器哲学“搬到了明末的时空里。

这不是说李国助穷,只是这个时代的科技天花板就在头上压着,想造另一个时空里“富人的武器”也造不来。

李国助忽然想起卡桑火箭弹拖着白烟掠过加沙天际的画面。

他仿佛看到了未来某天,这些飞车火箭弹划破盛京上空的轨迹。

武器的终极意义从不是精密,而是在给定的条件里,稳稳地抵达该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