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峥 作品

第58章 身无长物?弃华取实?(第2页)

恍惚地向两边推开门扇,门轴吱呀转动,一股混合着书墨与木质的气息扑面而来。

少姝默默地开启了窗户,阳光透过窗棂,在尘埃中划出金色的光路。

书房内陈设如旧——宽大的榆木书案几上笔墨纸砚整齐摆放,书架上的竹简和线装书排列有序,墙上挂的字画也是一尘不染,整个房间没有隔断,显得十分空旷,可能由于长年闲置的关系,加之没有任何多余杂物,整个空间被一种庙宇般的静寂所环绕,会使得踏足房内的人心情转瞬沉淀下来。

确实如少嫆所说,嫂嫂定期派人来打扫过。少姝心下很是感念,嫂嫂向来行事周全,且不张扬,她要料理的宅中事务大大小小,若非仔细,并不易察觉她的所在与所做。

“确实没有什么要下大力气清洁的地方。”少嫆四处查看一圈,得出结论,把掸子和布子一股脑儿地搁下来,面上不是不轻松的。

虽然不至于到家徒四壁的程度,但与刚帮着整理过的二伯父叔房相比,少嫆还是觉得此间过于清冷了些。

“从前很少到三伯父书房来,布设多么雅致脱俗!”子默却发自内心地称叹道,颇有相见恨晚之意。

“环堵萧然,别无长物,只得这些书籍字画罢了,亏得子默喜欢。”思霓摇着头笑了。

“哎,三伯母过谦了,谁不知道你与三伯父向来弃华取实,返璞归真,那些把所有宝统统现在外面的,实则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子默语调持重。

少嫆捂嘴乐:“三伯母瞧瞧,小弟多会说。”

在旁人包括亲友的眼里,思霓似乎就是天生缺乏物欲的那类人,很多东西不是不喜欢,倒常比旁人更能品评出个一二三来,但是从来不存据为己有的欲念,就像置身花丛,心旷神怡之余,绝不肯伸手摧折。

早些年,在大宅中居住,他们夫妇便没有置办下很多的身外物——当然,除了书以外。用两人自己的话说,是精力有限,正经事还做不来,哪有工夫打理侍奉一屋子的东西?于是贤伉俪成了周遭亲友中身无长物的样板典型。

(“身无长物”出处:身无长物(长物:旧读zhàngwu,多余的东西)指身边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人除自身外东西极少。最早出自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可用以形容人贫寒,家徒四壁;也可以用以形容人洒脱,不为外物所动。)

子默目光扫过墙上悬挂的山水字画,指着其中最大的一轴横幅,问道,“少姝姐姐,听大人们讲,这幅《界休八景图》是三伯父的亲笔手迹?”

(界休八景:即“介休古十景”,又称“定阳十景”,清康熙版《介休县志》卷二之地理部分有收录。除了本文提到的八景,另外还有“回銮胜寺”和“兔引仙桥”二景,前者传说为唐太宗李世民欲登绵山礼佛时至此回驾,敕赐“回銮”建寺;后者所涉绵山景点“兔桥”,与唐代空王佛的传说有关,而唐太宗欲登绵山礼佛,即来向空王佛祈雨。空王佛,高僧田志超,道宣《续高僧传·志超传》有介绍,他以汉人身份被崇奉为佛,自元明以来,在介休及周边县市乃至整个晋中盆地,形成了历久不衰的地域膜拜现象,查遍中国佛教史和民间信仰史,都是空前绝后独一无二的。因这两处风景在魏晋时期还未出现,故删去。其实古时在山西,每个州县几乎都要精心选出“某某地八景”,“某某地十景”之类,不但文辞优美,且自成系统,当地文人墨客莫不争相赋诗赞美,的确要比今人讲究风雅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