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乐舞于庭(第2页)
扶苏首先开口,言辞诚恳:“荀老先生,上次承蒙您与那位少年英雄仗义相救,我扶苏至今未能亲自致谢,心中始终铭记此事。”荀况则以一贯的从容应对,轻描淡写地回应:“公子无需过分介怀。”扶苏见机行事,继续探询:“话说回来,那位少年壮士现今身在何处?观其身手矫健,似乎大有来头。”
荀况语调平和,悠然说道:“这位少年是我的棋友,下过一局棋。我们之间只论棋道,所以我对其身世来历所知不多。公子面前不敢妄言。”扶苏暗自明白荀况此举乃有意为之,意在回避关键,淡化细节。但他并未在意,因天明身份特殊,若荀夫子直陈二人交谊深厚,恐生波澜,累及儒家及小圣贤庄之安宁。再者,当日两位救命恩人已得寻见,扶苏心怀喜悦,自是不愿再深究此等细微末节。
李斯聆听二人对话,心中感慨万千,他赞叹道:“原来,上次在山贼肆虐之时,英勇解救公子于危难之中的,竟是恩师您啊!”扶苏闻言,即刻下令:“记我之令,小圣贤庄的荀况先生救驾有功,务必传令有司,依照大秦律法给予丰厚赏赐。”李斯恭敬应允。儒家众人也纷纷向公子表达感激之情。
扶苏转身望向身旁的李斯,轻声言道:“李大人,那位贵客还没到吗?”李斯上前两步,躬身行礼,道:“回公子,其人向来神龙见首不见尾。但既然答应来,就一定会到。”
张良心中暗暗称奇:“什么人?应公子之请都敢如此无礼。而扶苏居然也毫不介意。此人是个变数,看来今天的事远比设想的更加复杂。”
"礼。"随着这威严的指令,儒家弟子们整齐地排列在台阶上,分为六列,手执庄严的礼器,翩翩起舞。
仿佛洞察了公孙玲珑心中的不解,楚南公缓缓解释道:"此乃儒家至高无上的礼仪象征——八佾之舞。"公孙玲珑心中的疑惑瞬间被揭开,她随即发问:"既是八佾之舞,为何只见六列之姿?"楚南公随即耐心解答:"佾,其制依身份而异,天子享八列,诸侯六列,大夫四列,士人二列。八佾之名,实为统称。扶苏身为公子,依制当享诸侯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