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5章 世事一场大梦(第2页)
但其实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一面。
皆有红颜知己。
很早之前,在崔瀺刚刚拜入老秀才门下之时,那个秀才,还只是个秀才,不是什么浩然天下的文圣。
也还没有收取其他几个弟子学生。
那时候的先生学生,两人修为也不高,因为读书,囊中羞涩,住在中土神洲某处偏隅小国的寒舍里。
哪怕过去了许多年,崔瀺至今都还记得,那时的老秀才,还没有那么老,虽然身子骨不算壮实,偏消瘦,但委实算得上一个风流才子。
谁都有年轻的时候。
最为困难之时,师徒两个都快要去路边刨食,能撑下来,还得多亏了一个妇人的照顾。
妇人住在对门隔壁,是个寡妇,大字不识一个,带着两个小娃儿过活。
长得不太好看,身材臃肿,因为多年劳作,肌肤好似树皮,生活也不太容易,但是为了两个孩子能去读书,不走她的老路,就给老秀才塞了半串铜钱。
先生也耐心教了,只是那两个孩子,志不在读书,最后走上了已故父亲的老路,从军去了。
要不然,可能现在的文圣一脉,嫡传弟子的数量,就要多出两位。
在这之后,老秀才接连收了几个学生,也就是如今的左右、刘十六、齐静春。
那个妇人,在两个儿子离家之后,日子就过得稍好一些,时不时会来串门,摘一些瓜果,送给先生。
起初是暗送秋波,后来就是明送春情了。
当年的崔瀺,是不介意喊她一句师娘的。
不是说身处鸡鸣狗吠的市井妇人,就一定配不上一位儒家圣贤,何况那个时候,先生还只是个穷酸秀才。
大道不该如此小。
这不算什么,据说文庙的七十二位陪祀圣贤,其中有将近半数,家中妻子,都是那凡俗。
只是老秀才一直装聋作哑。
崔瀺也曾问过,只是一提此事,老秀才就容易发火,往往都会指着他鼻子,骂个半天。
在这之后,老秀才学问大了,领着他们几个学生,赶赴中土文庙求学,数十年匆匆而过。
直到三四之争过后,师徒几个,天各一方。
那些求学,在各地游历的岁月,即使如今身为大骊国师的崔瀺,每当夜深人静,也会时不时翻出来看一看。
那时候的文圣一脉,如日中天,几个师兄师弟,无论是学问还是修为,都略有小成,在中土神洲,美名远扬。
特别是左右和小齐,心仪他俩的女子,两双手都数不过来。
崔瀺至今都还记得。
中土神洲的山海宗,有个姑娘在偶然见过自己与白帝城郑居中对弈后,便离开山门,悄悄尾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