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 欠债反而是好事?张弛的经济新思路(第3页)
“政府这时候借钱、印钱来搞这些,不是在胡乱花钱,而是在‘投资未来’。是在给整个南洋的经济修水渠、铺快车道。”
他打了个比方:
“这就好比,我投一百万,修了一条从矿区到港口的公路。看起来我花了一百万,赤字增加了。”
“但路修好了,矿场的矿石运输成本立马降了三成,利润大增;跑运输的车队效率翻倍,赚得更多;港口吞吐量上去了,收费也多了。”
“这些多出来的利润,最后通过税收,是不是又回流到政府手里了?可能一两年看不出来,但三五年后,政府从这条路身上收到的税,可能远远超过当初修路投下去的一百万。”
“这能叫败家吗?这叫一本万利的买卖。”
张弛看着若有所思的三人,继续道:
“再说欠债。只要咱们借来的钱、印出来的钱,是投到了能产生未来收益的地方,比如修路、修港、办学校、给公务员涨工资提升效率,那就不是坏事,是好事。”
“这叫‘良性赤字’。它能激活经济这潭水,让钱流动起来,让整个社会的产出效率变得更高。”
“反过来,如果咱们现在死守着‘既无内债也无外债’的老规矩,抠抠搜搜,该修的路不修,该涨的工资不涨,那才叫完蛋。”
“经济死气沉沉,工厂生产的东西卖不掉,老百姓穷得叮当响,税收上不来,那才是真正的穷途末路。
到时候,你想赤字都没资格赤字。”
他最后总结道:“所以,别怕赤字,关键看这赤字是怎么来的,钱花到哪里去了。只要花对了地方,赤字增加,反而说明经济更活跃,未来更有希望。”
张弛这一番深入浅出的道理,像一把钥匙,一下子打开了三人的思路。
原来,欠债不一定是坏事,花钱也可以是投资?
虽然一时半会儿还不能完全消化,但张弛描绘的那种“花钱-发展-更多税收”的良性循环,听起来确实比死守财政平衡、导致经济一潭死水要有吸引力得多。
“明白了,大统领,是我想岔了。” 张广松这下彻底没了顾虑,脸色也轻松起来。
陈振传和白宏盛也相视一笑,眼中充满了对这位年轻大统领的敬佩。
跟着这样的领袖,不仅敢打敢拼,连搞经济都有一套闻所未闻、但又听起来极有道理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