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3章 撤出一百五十里,觉察失误!(第2页)
最初阶段,他的计划似乎正在按部就班地上演。一开始还能够听到斥候不断回报,在队伍四周发现了大量南境军的斥候游骑,他们像幽灵一样徘徊在楚军队伍的侧翼和后方,时不时地冒险靠近,探查着己方的行军情况、阵型以及士气状态。这种被窥视的感觉,反而让项羽心中笃定——高要果然在密切关注着自己,追击的可能性很大。
但随着己方的大军越来越远离阳平关之后,情况开始变得微妙起来。根据斥候的回报,周围的南境军斥候数量开始大量的减少。那种如影随形的压迫感正在迅速消退。
离开了超过阳平关一百里之后,南境军的斥候就已经开始十不存一,偶尔才能远远瞥见一两个影子,很快便消失在地平线上。
离开了一百五十里之后,斥候更是几乎完全看不到了。放眼望去,广阔的原野上,除了自己这支“狼狈”撤退的大军,再也感受不到任何来自敌人的注视。
这一路上,项羽一直在精心防备着两件事:一是阳平关内的高要是否会倾巢而出,率军追击;二是那支传说中的南境军主力是否会突然从某个意想不到的方向杀出,突袭己方。
当然了,项羽也不是真的愚蠢到只会一味的撤退,他的真实目的,是想要借着这个机会,反过来坑高要一手!他的思维已然发生了变化:既然高要的“援军”已经到达,双方实力对比变得模糊,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简单多了——在野战中决一死战!
因此,项羽故意做出一副仓促撤军、甚至有些慌乱的样子,目的就是为了引诱高来追击自己。他洞悉人性,尤其是高要那多疑又不肯吃亏的性格。项羽很清楚,双方已经没有了任何合作的可能性,只能够是宿敌。而这么好一个能够追击“溃败”的西楚霸王、让他损兵折将甚至可能一举歼灭的机会,高要会不会抓住?所以这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是项羽这个所谓的“莽夫”在计策上的一种进化与变化。
所以,楚军看似是在溃散式地撤军,队伍显得十分凌乱,沿途甚至“无意”中留下了不少的物资,比如一些破损的营帐、散落的粮袋,甚至一些看似笨重、来不及带走的行军锅灶和辎重车辆,这一切其实都是为了给高要造成一种楚军士气崩溃、只顾逃命的致命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