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4章 轮到项羽难受,进退失据!
一想到第二种可能性,一股极度羞耻和狂怒的火焰瞬间席卷了项羽的全身。如果是后面的一种,项羽就真的恨不得要抽自己嘴巴了,
冰冷的现实像一盆雪水,浇灭了项羽心中最后的侥幸。而且按照现在的情况来分析,明显是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他的军事直觉和逻辑都得出了同一个结论——他上当了。
毕竟如今的咸阳已经被楚军围困,形势危急。 这是高要的核心利益所在。如果高要真的有大举援军赶到,实力得到空前增强,那么此时趁着楚军主动撤退、士气可能受挫的“劣势”时机,进一步击退甚至重创楚军,转而一举解决咸阳之围,这绝对是任何合格统帅都会选择的最佳方案,是千载难逢的战机!
否则的话,一旦等到楚军安然撤退、恢复过来, 即便此次出征有所损耗,但在机动力和野战能力上,楚军骑兵依旧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错过了这个“半渡而击”的黄金窗口,南境军未来再想在野外平原上与休整后的楚军铁骑正面对决,能够获得胜利的概率将变得极低。 高要但凡有点战略眼光,就绝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所以,高要会放弃这种可能性、选择龟缩不出的概率真的不大。 唯一的解释就是,他根本没有足以实施追击和野战的兵力。
项羽心里大致已经猜测出,自己被欺骗了。 这个结论像一根烧红的铁钉,钉在他的骄傲之上,带来的是无比的屈辱和愤怒。只是这面子上的巨大挫败感,让项羽有些不愿意立刻承认。 这种纠结的情绪,直接体现在了军事行动上——这也就导致项羽大军在撤退到了一百五十里开外,突然便停下了脚步。
全军停滞在原地,士兵们茫然不解,将领们也面面相觑,不知道霸王为何突然下令停止撤退。
此时的项羽骑在乌骓马上,内心如同被两头猛虎撕扯,也是非常纠结。 一种选择是耻辱,另一种选择则可能是灾难。
他痛苦地计算着时间成本:撤退的时候为了诱敌,故意做出一副溃散的样子,放乱了脚步,足足用了三日的时间才撤退了一百五十多里的距离。 这三日的时间,就等于是白白浪费了,毫无价值地消耗掉了! 就算是现在立刻掉头,再次全速赶往阳平关,路上至少又要耽误两日的时间。这一来一回,整整五日的时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