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3章 技术难关

青海,西宁。

周春明正在跟赵信才喝着茯茶,同样聊着虫草方面的生意。

“本草堂”早就在这边成立了分公司,规模一步步的扩大,再加上资金无比雄厚,而且各方面都极其专业,虫草深加工也走在前头,很自然的成为了市场一哥。

李章平并不管这方面的业务,甚至人已经在国外进修,打算趁着这段宝贵的时间,先提升一下自己。

以后民营资本可以进入药品零售市场,可以预见的是,各个品牌的连锁药店将会遍地开花,要早早为这一变革做出改变。

“之前我就想过,是不是能搞虫草人工养殖的项目,”赵信才说道,“我也跟本地农牧厅的领导吃过饭,了解过有关政策,想寻求一些行业指导。”

“他们介绍我跟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取得联系,说该学院对于这方面有深厚的研究。”

“还有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以及川渝林业科学研究所,都在搞相关的科研。”

“然后呢?”周春明神色玩味。

按照他的记忆,90年代中后期,国内并没有谁能够实现冬虫夏草的人工繁育养殖,技术门槛很难跨过去。

赵信才解释道:“我找了不少专家,花费不小的代价,终于拿到了第一手的资料。”

“确实面临着不少困难,首先是虫草真菌生长缓慢,而且常常伴生其他菌类,很难分离出纯正的菌株。”

“其次,蝙蝠蛾幼虫才是冬虫夏草的寄主,它们生长周期比较长,通常是四到五年,而且幼虫密度高的时候会互相残杀,还要生活在高海拔,低温且缺氧的环境。”

“然后,冬虫夏草真菌侵染需要特定的条件,要在蝙蝠蛾幼虫成年且处于蜕皮高峰的时候才易于侵染。”

“这一系列的条件,使得当下的虫草人工繁育,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周春明呵呵一笑:“正常。”

赵信才缓缓说道:“但是我感觉,既然以后冬虫夏草的价格会上天,我们不妨砸钱资助一下相关研究单位,顺带着,老板能否给他们一些指点,让他们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