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别离
《诗经·豳风·七月》有云: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即使是在收过稻谷,忙完夏收后的耕种,百姓们也闲不下来。
秋风还未涌起,树叶依旧翠绿,农民已经想到为白雪皑皑的漫长冬季做准备了。
村里的枣树上青枣开始变红,怕群鸟啄食,就要提前就长竹竿把枣子打落。
在城郊遇到的老农名叫卞七,也是当年从外面逃荒到安溪县,扶老携幼在此安家,已有二三十年,他膝下有三子两女,各自成家,儿孙满堂,家中田地不少,幸好现在稻种产量增加,要放以前,也难以养活家中这么多的孩子。
卞七行七,他从别处逃荒来时,爹娘都死在路上,兄弟姐妹都走散了,到现在都没什么消息。
对生活在这个时代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很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离开家乡,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县城。
卞七总是提起往事,说了太多遍,就像是反复咀嚼的甘蔗渣,没了甜,只有塞人牙缝的枯燥碎末。
家里的儿孙早已不愿坐在他身边听他说那些老掉牙的故事,孩子们要去学堂,男人们泡麻剥麻,女人们纺织染色,都忙的不得了。
他这么大岁数了,闲不住,只要胳膊腿还有劲,就要下地干活,薅草时遇到秦扶清和梁麒,把这两人领回家中,接下来几日,他身边多了一个爱聆听的小身影。
梁麒喜欢他嘴里的那些故事,他年纪还小,不明白逃荒是什么,也不知道什么叫饥饿,就像他第一次在卞七家中吃豆饭时,觉得没有味道。
一点都不如羊肉串和凉拌面好吃。
不过卞七也有自己的本事,他能用没用的牛筋草编出各种小物件来,有不能装水的小茶壶,有栩栩如生的绿蝈蝈,他总是一边说那些老掉牙的故事,一边用粗糙过头的大手,编出以上那些小玩意吸引梁麒。
梁麒很吃这套。
他跟着卞七一起走过田间地头,去看孩子们的茅草学堂,这是县里给修建的,来这里教书的夫子,都是从县学出来的。
凡十二岁以下孩童,不分男女,都要入学堂学习认字和算数。
他们读书不要钱,只需自备纸笔,买不起笔,带袋河沙也能用,每个村庄都有这样的茅草学堂,篱笆院子里总有一大块沙地,供学生们练习写字。
若是遇到下雨天气,孩子们就在室内写字,轮流用白粉笔在黑板上写写画画。
粉笔都是夫子们从县里带来,有点贵,每旬都是有定量的,用多用少夫子心中都有数,即使短如指盖大小,夫子们才会把粉笔头送给孩子们,让他们找来粗细适合的竹条当笔帽,加长粉笔头的长度,用来练习写字。
虽然条件不太好,可夫子们不收束修,又尽量免去孩子们读书所需纸墨笔砚的费用,这么久太难得了。
至于那些更珍贵的书籍,孩子们有时也能看见,还能上手摸一摸。
夫子告诉他们,等他们什么时候学会学习,能把字写的工工整整,辩识清楚,就可以带着学籍牌去县里图书馆抄书。
抄书不要钱,只需自备纸墨笔砚。
和他们那时候求学,一本书起码几百钱相比,现在的孩子过得都是好日子嘞!
因此夫子们都很严格,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论,谁要是去了学堂,不好好读书,还要逃课去玩耍,便会被夫子们抓回去,狠狠用戒尺打手心。
这样的消息传回家去,家长们也会再次狠狠给孩子们来顿粉条炒肉。
现在的日子太幸福了,许多孩子体会不到大人们的良苦用心,不用他们到田里干活,把他们圈在学堂,好似是什么坏事,反让他们不知珍惜。
卞七三个儿子,适龄读书的孙子足有四个,孙女有五个,八个孩子去读书。
白天在学堂里读几个时辰书,回来之后还要帮大人干活。
卞七可不惯着孩子。
不然家里这么多张嘴,哪能全靠大人养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