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章 (捉虫)(第2页)

<p>“所以。”他神色肃穆,斩钉截铁下了论断,“这‘考古’跟倒斗,根本就不是一码事!”-</p>

<p>民间百姓尚且有人能通过这个视频看明白‘盗墓’与‘考古’的区别,高居庙堂的众位当世人杰自然能觉察出更多东西。</p>

<p>秦朝。</p>

<p>嬴政抚摸着面前的竹简,一边听着重臣们对于后世细分学科、协同配合的工作方式的各种商讨,一边默默跑了个神,脑海中不停地回忆着刚刚在画面中一闪而过的一个场景。</p>

<p>——明亮的房间里摆放着满满当当的铁皮柜,而所有柜子里全都按类别塞满了层层叠叠的纸质文件。而这些浩如烟海的文字记录,都已被工作人员一一扫描进了电脑里,只需要点点鼠标就能随意调阅。</p>

<p>嬴政又转头看了看自己桌上堆积如山的竹简,深深地叹了口气。</p>

<p>与此同时,在宫中的某个角落,一位掌管文书档案的小御史悄然跟始皇陛下对上了思路。</p>

<p>张苍出神地望着天幕上那些办公室里一闪而过的书架、档案室里科学合理的检索标签和电子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文字界面,神色无比痴迷。</p>

<p>“纸张、电脑、手机……”</p>

<p>“真是好东西啊!难怪后人每天开那么多讨论会,却一点不愁该如何记载。”</p>

<p>东汉。</p>

<p>在位期间大力鼓励科技发展的女君邓绥感慨万分:“不过百年而已,后世的技艺竟然就能进步到如此鬼斧神工的地步!”</p>

<p>而伴架的重臣之中,张衡目光晶亮,盯着天幕上一系列显微镜、温湿度仪、机械臂等精密仪器,心思百转。</p>

<p>东汉末年。</p>

<p>作为盗墓行家的曹操眯了眯眼,后世对文物信息的搜刮程度让他不由咋舌。</p>

<p>通过土壤的夯打方式判断年份还属于他能理解的范畴。但那从土壤里提取什么“微量元素”进行检测的技术真就是神仙手段了!</p>

<p>检测之后可以直接确定文物年份,知道某个陶罐子里装过什么,甚至还能判断出铸造青铜的材料不是本地矿产、从而推断出古蜀人可能是从别处迁移而来的……</p>

<p>还有那个象牙里的什么“锶同位素示踪法”,通过象牙就能知道这些象之前吃过哪里的植物,这真的不是天方夜谭吗?!</p>

<p>唐朝,贞观元年。</p>

<p>长孙皇后看完天幕上后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从土壤中发现丝绸残留物的全过程,忍不住低头用一种全新的目光打量着自己身上的华美朝服,惊叹不已。</p>

<p>“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p>

<p>她情不自禁地念诵起启蒙时便学过的这句话,心中突然涌现出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激动与震撼。</p>

<p>同一片天空下,昨日便启程赶赴回乡为圣人守孝的孔子第三十二代孙、唐初十八学士之一的孔颖达心潮澎湃,声音高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