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一杰 作品

第165章 全力破解高维

2053年,地球,燕山地下基地,“昆仑之心”深层隔离实验室“归墟”

时间仿佛在这里凝结,又被无形的张力拉伸至极限。空气冰冷,带着循环系统过滤后残留的、一丝若有若无的臭氧和金属电离味道,沉重得几乎能压垮人的胸腔。巨大的吸波材料板块覆盖了每一寸墙壁、天花板和地板,将此处与外界的一切电磁及能量波动彻底隔绝,形成一个绝对的“寂静坟场”。

实验室中央,庞大而复杂的“弦球之眼”原型机如同一个沉睡的机械巨兽,静静地悬浮在多重反重力场中。它不再是“弦面之眼”那样相对紧凑的平台,其核心是一个被层层包裹的、直径约三米的完美球形超高真空腔体——“观察球”。

球体外壁并非光滑,而是密布着数以万计、呈多面体蜂窝状排列的超导量子关联探针,它们如同复眼般闪烁着幽蓝的微光,每一个都负责从特定角度捕捉目标区域那无限细微的量子涨落关联信息。

环绕着“观察球”的,是十二组结构精密、造型各异的能量注入阵列——“选择器之环”。它们不再是简单的上下两极,而是如同环绕恒星的行星带,从每一个可能的角度指向球心,能够向目标点注入任意方向、任意频率、任意偏振模式的精密能量脉冲,执行那决定性的“观察”与“选择”。

无数粗大的超导能量导管和数据光缆如同巨树的根系,从“弦球之眼”的主体蔓延开来,接入四周墙壁上密密麻麻的接口,最终汇聚到实验室角落那台轰鸣作响、散发着惊人热量的“河图洛书-改”超算阵列上。整个系统低沉的嗡鸣是这里唯一持续的背景音,仿佛巨兽沉睡中的呼吸。

孔方佳和李艳并肩站在主控制台前,两人都穿着厚重的铅复合屏蔽服,但这并不能完全隔绝那从灵魂深处升起的、面对未知的颤栗与兴奋。控制台上空,数十面光屏悬浮着,展示着海量的实时数据流、复杂的数学模型、以及“观察球”内部放大亿万倍后的目标区域三维渲染图——目前还只是一片代表着量子真空涨落的、不断闪烁的灰色噪点。

距离他们成功运行“弦面之眼”,实现对微观二维弦面的观测与选择,已经过去了两年。那一次突破带来的震撼与恐惧依旧清晰,随之而来的是疯狂而高效的技术转化。

之前基于“弦面之眼”的简化版原理,“高超清频辨传感器”得到了革命性升级。新一代的“弦纹探测器”被部署到关键舰队和战略节点,它们虽然无法进行主动“选择”,却能以极高的概率“预测”敌方超空间跃迁的落点范围、能量武器的峰值波动、甚至指挥系统信息流的关键节点,为地球舰队赢得了前所未有的战术预警时间。

在通讯加密领域,“弦面密钥”技术诞生。利用主动维持的、特定叠加态弦面作为加密基础,其复杂性远超传统量子加密。任何窃听行为本身引发的“观察”,都会瞬间改变密钥状态,导致信息自毁并触发警报,使得地球的最高机密通讯几乎无法被破解。

材料学界,“定向弦面引导合成”技术仍在襁褓中,但已初步展现出惊人潜力。在极端可控环境下,科学家们尝试引导特定材料的原子在键合时“选择”更稳定的弦面路径,偶然合成了数毫克强度超越理论极限的碳纳米管簇,虽然极不稳定且成本高昂,却指明了通往材料学圣杯的道路。

甚至能源领域,“聚变等离子体弦面稳定约束”的设想也被提出,试图通过精确“选择”来抑制困扰可控核聚变的不稳定湍流,虽然距离实现依旧遥远,却点燃了新的希望。

这些应用每一项都足以改变文明进程,但它们都基于对二维弦面的操作。而今天,孔方佳和李艳将要挑战的,是那更为深邃、更为恐怖的领域——尝试构建从四维视角观察三维弦球的模型,并窥探其奥秘。

“所有系统最终自检完成。超真空环境建立,近绝对零度维持稳定。‘观察球’内部背景量子涨落处于预期阈值。”李艳的声音透过内部通讯频道传来,冷静依旧,但孔方佳能听出那细微的颤抖。她的手指在控制面板上飞快地划过,调出最后一遍检查清单,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一项数据。略显丰腴的脸颊在屏幕冷光下显得有些苍白,但眼中的光芒却比任何时候都要炽亮。

“维度关联探针阵列校准完毕,冗余度百分之三百。‘选择器之环’能量聚焦精度达到设计标准,误差低于10^-20米。”孔方佳接口道,他的声音沙哑,带着连日熬夜的疲惫,但每一个字都像钉入钢铁般坚定。

他深邃的目光紧紧盯着中央最大的光屏,那上面显示着目标区域的复杂坐标参数。他下意识地抬起手,轻轻按在李艳的后腰上,一个细微的、充满支撑意味的动作。李艳没有回头,但身体微微向他靠拢了一丝。

实验室四周的观察区内,被严格筛选出的“视界守卫”核心团队成员们屏息凝神,透过厚重的防辐射玻璃墙注视着这一切。每一位都是相关领域的顶尖天才,他们脸上交织着激动、恐惧、以及见证历史的敬畏。没有人交谈,甚至很少有人眨眼,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瞬间。

“启动‘弦球之眼’第一阶段:四维视角下的二维弦面扫描验证。”孔方佳下达了指令,声音在寂静的实验室内回荡。

低沉的嗡鸣声陡然提升了一个音调。“观察球”内部,被极致约束的能量场微微亮起,在目标区域——一个被束缚在球心、仅由几个原子构成的基准点——制造出极其微弱的可控量子扰动。

主屏幕上,那片灰色的噪点瞬间发生了变化!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石子,涟漪荡漾开来。但这次,在“弦球之眼”强大的多维关联探测能力下,呈现出的不再是“弦面之眼”那无数放射状的二维弦面森林。

算法在“河图洛书-改”的疯狂运算下,艰难地构建并拼合着从无数角度探测到的关联信息。最终,一个模糊的、不断动态变化的圆形平面结构被勾勒出来!

这个“圆”并非几何学上的圆,而是由无数难以计数的、相互交织、闪烁、生灭的二维弦面共同构成的、在四维数学模型中投影出的边界!它代表着从某个特定的四维观察方向“看”下去,那个三维目标点所有可能的二维弦面演化路径的集合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