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3章 周纪一 威烈王(第3页)

大家往往追捧能力,却容易忽视品德。毕竟有能力的人看着就厉害,想亲近;讲品德的人看着严肃,不自觉就疏远了。所以很多“面试官”只盯着能力,把品德抛脑后。从古到今,祸乱国家的奸臣、搞垮家族的不肖子孙,哪个不是能力爆表但人品欠费,最后把自己作没的?智伯只是其中一个典型罢了!所以不管是搞事业还是治家,要是能把能力和品德分得明明白白,知道谁先谁后,还怕用错人吗?

评论

这段文字围绕“三家分晋”的历史事件,生动展现了春秋末期政治博弈与权力更迭的残酷图景,并通过司马光的评论升华出“才德之辨”的治国用人之道,兼具历史叙事与哲学思辨的双重价值。

从历史叙事层面看,文本以智氏家族的覆灭为核心,通过多组对比凸显权力斗争的复杂性。智伯与赵襄子的立嗣抉择形成鲜明反差:智宣子重“才”选智瑶,忽略其“不仁”之德;赵简子以“德”为先,借训诫之辞考察子嗣,最终选无恤为后,为赵氏崛起奠定基础。这种差异直接影响家族命运,暗示德才失衡将导致败亡。在外交策略上,韩康子、魏桓子的隐忍与智伯的骄横形成对照,前者通过“欲取姑予”的韬晦之计麻痹对手,后者则因贪婪与轻敌丧失警惕,最终引发韩、赵、魏三家联合反戈,演绎了“骄兵必败”的经典案例。

司马光的评论则超越具体历史事件,构建起“才德关系”的理论框架。他将“聪察强毅”定义为才,“正直中和”定义为德,强调“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认为德才兼具为圣人,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无才无德为愚人。这一分类打破世俗对“贤”的单一认知,提出“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的用人准则,直指中国传统政治中“重才轻德”的痼疾。智伯的覆灭被视作“才胜德”的典型,其五项过人才能反而成为作恶的工具,印证了“小人挟才为恶”的危害远甚于愚人。

从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而言,这段叙事与评论深刻揭示了权力运行的底层逻辑。智伯的失败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折射出春秋向战国转型期“丛林法则”的兴起——当旧有的礼制秩序瓦解,缺乏道德约束的权力必然导致纷争。司马光的“才德之辨”则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北宋中期党争激烈,士大夫阶层对“才”“德”标准争议不断,其论述既回应了当时的用人困境,也为后世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参照。但值得反思的是,这种二元对立的评价体系略显理想化,现实中“才”与“德”的界限往往模糊,且不同时代对“德”的定义亦有差异,过度强调道德至上可能压抑人才的创新活力。

整体而言,这段文本以史为鉴,将具体的政治斗争升华为对人性与制度的思考,其对德才关系的探讨至今仍具启发意义,警示着权力者需在才能与德行间寻求平衡,方能避免重蹈智伯覆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