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周纪一 安王(第2页)
战国“剧本杀”再更新:权力、反转与神操作。
安王八年,公元前394年,丁亥年,好家伙!齐国突然对鲁国发起“进攻”,一举拿下最邑,这波操作直接“开团”。关键时刻,韩国赶来“救场”,上演一出“英雄救美”。这边郑国的负黍城反手就“叛变”,重新加入韩国阵营,这反转比坐过山车还刺激!
安王九年,公元前393年,戊子年,魏国也没闲着,转头就对郑国发起“攻势”。晋国这边,晋烈公“下线”,他儿子孝公倾“继承账号”,战国各国的“副本剧情”一个接一个。
安王十一年,公元前391年,庚寅年,秦国“盯上”韩国的宜阳,一口气攻下六座城邑,妥妥的“攻城小能手”。再说说齐国这边的“家族故事”,当年田常生下襄子盘,盘又生下庄子白,白生下太公和。就在这一年,田和直接把齐康公“安排”到海上,只给他一座城维持生活,用来祭祀祖先,这波“权力洗牌”简直绝了。
安王十二年,公元前390年,辛卯年,秦晋在武城“开打”,双方打得难解难分。齐国则对魏国发起“攻击”,拿下襄阳城。谁能想到,鲁国居然在平陆把齐军“打败”,上演“逆袭”剧本,局势越来越混乱。
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壬辰年,秦国又对晋国发起“骚扰攻击”。另一边,齐国的田和在浊泽和魏文侯、楚国人、卫国人“组局开会”,目的就是想让自己成为诸侯。魏文侯也是“够义气”,帮田和在周天子和其他诸侯那里“说好话”,周天子居然还同意了,这波“关系运作”属实厉害。
安王十五年,公元前387年,甲午年,秦国对蜀国“下手”,成功拿下南郑。魏国这边,魏文侯“离世”,太子击“继位”,也就是魏武侯。
魏武侯坐着船顺西河而下,到河中间时,他感慨道:“这山河太壮观了,简直是魏国的‘宝藏’啊!”吴起却“泼冷水”说:“国家稳固靠的是德行,又不是地势险要。以前三苗氏,左有洞庭,右有彭蠡,因为不修德行,被禹灭了;夏桀所处之地,左有黄河、济水,右有泰山、华山,伊阙在南边,羊肠坂在北边,因为施政不仁,被汤放逐;商纣的国家,左有孟门,右有太行,常山在北,黄河经南,因为不修德政,被武王杀了。所以说,关键在德行。要是您不修德,船上这些人都能成为敌人!”武侯听了,直呼:“有道理!”
评论
这段历史记载涵盖了战国初期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以及权力更迭的重要史实,勾勒出社会转型期政治格局重塑与新旧秩序交替的复杂图景,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与思想启示意义。
政治动荡与权力更迭:王室衰微与诸侯崛起
周安王即位与楚悼王、韩烈侯等诸侯的继立,昭示着周王室彻底失去对诸侯的掌控力,“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彻底终结。楚国声王遇刺、韩国相侠累被杀、郑国频繁内乱等事件,反映出战国初期各国权力斗争的激烈与政治局势的不稳定。同时,田和迁齐康公、求为诸侯并获周王承认,标志着新兴势力通过篡位手段完成权力合法化,打破了传统宗法分封制度的束缚,为后续战国七雄格局的形成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