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周纪三 郝王上(第3页)
楚国人告诉秦国:“托祖宗保佑,我们楚国已经有新王啦!”秦王一听,气坏了,发兵从武关攻打楚国,杀了五万人,还占领了十六座城邑。
赵王封他弟弟赵胜为平原君。平原君喜欢结交有本事的人,家里的门客常常有几千人。有个叫公孙龙的,特别擅长“坚白同异”这种辩论,平原君就把他当成座上宾。孔穿从鲁国来到赵国,跟公孙龙辩论“臧三耳”这个话题,公孙龙说得头头是道,辩论得可细致了。孔穿没回应,过了一会儿就走了。第二天,孔穿又去见平原君。平原君说:“昨天公孙龙的辩论确实厉害,先生您觉得咋样?”孔穿说:“是挺厉害,差点就让人相信‘臧有三只耳朵’了。不过,这说法实际上很难成立啊!我还想问您:现在说‘臧有三只耳朵’,难成立而且不符合实际;说‘臧有两只耳朵’,容易理解而且是对的。您是会相信容易理解又正确的,还是相信难成立又不对的呢?”平原君被问得答不上来。第二天,平原君跟公孙龙说:“您别再跟孔子高辩论了!他是道理胜过言辞,您是言辞胜过道理。光靠言辞,最后肯定得理屈词穷。”齐国的邹衍路过赵国,平原君让他和公孙龙辩论“白马非马”的说法。邹衍说:“不行。辩论这事儿,是要区分不同类别,让它们互不干扰,梳理不同观点,别让它们混乱。要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让人明白你说啥,别故意把人弄糊涂。这样,辩论赢的人能坚守立场,输的人也能学到东西。像这样,辩论才有意义。要是用一堆繁琐的言辞、华丽的辞藻,再加上巧妙的比喻来转移话题,让人摸不着头脑,这就损害大道了。那种为了争论而争论,一直争到最后才停的做法,对君子没啥好处,我邹衍不干。”在座的人都觉得邹衍说得对。从这以后,公孙龙就渐渐不受重视了。
评论:这段历史简直就是一部精彩绝伦的“战国风云大戏”!各国之间的利益纷争、权力角逐,真可谓是波谲云诡。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与前瞻性,通过军事改革让赵国实力大增,在战国舞台上崭露头角。秦国这边,内部权力斗争与对外扩张同步进行,魏冉凭借自身能力掌握大权,秦国也在不断蚕食他国领土。楚国则因决策失误,怀王轻信秦国,陷入困境,国家命运急转直下。而齐国、魏国、韩国等国在合纵连横的局势中,不断权衡利弊,调整策略。同时,这一时期的谋士说客们凭借口才和智谋,对各国决策产生了重大影响,像公孙龙的辩论、邹衍的观点,都反映出当时学术思想碰撞的激烈程度。从这些故事能看出,在战国这个复杂的时代,一个国家的决策关乎生死存亡,正确的战略和用人能让国家走向兴盛,反之则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