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秦纪二 秦二世皇帝上(第3页)
评论
秦二世元年,秦朝的统治已如大厦将倾,这一时期的诸多事件深刻揭示了秦朝走向灭亡的必然性。
秦二世即位后,并未反思秦朝统治存在的问题,而是妄图满足个人私欲,追求享乐。赵高为巩固自身权势,迎合秦二世,提出以严苛法律诛杀大臣和宗室,重新任用亲信的策略。秦二世欣然采纳,致使秦朝内部陷入恐怖统治,众多公子、公主及大臣遇害,如公子将闾兄弟三人含冤自杀,公子高为保家族被迫上书求死。这种自毁长城的做法,严重削弱了秦朝统治集团的力量,使得朝廷人心惶惶,加剧了内部矛盾。
与此同时,秦二世继续大兴土木,重启阿房宫修建工程,又征调大量材士屯卫咸阳,导致物资匮乏,百姓负担极重,连咸阳周边三百里内的百姓都不能食用当地粮食,民怨沸腾。
在这种背景下,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因大雨延误戍边期限,按秦律当斩,横竖都是死,他们振臂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点燃了民众反抗的怒火。起义军迅速壮大,一路攻城略地,所到之处纷纷响应,反映出秦朝严苛法律早已令百姓苦不堪言,反抗情绪如干柴烈火,一触即发。
张耳、陈馀作为魏国名士,虽有一定政治见解,建议陈胜不要急于称王,而是西进立六国后代,壮大反秦力量,但陈胜急于求成,未采纳此建议,自立为王,号“张楚”。这一举动或许在短期内凝聚了反秦力量,但从长远战略看,过早暴露称王野心,可能引发各方警惕,不利于团结更广泛的反秦势力。
秦二世面对起义消息的态度也令人唏嘘。当谒者如实汇报反情时,他竟将其下狱,致使后来使者不敢说实话,虚报“群盗已尽得,不足忧”,秦二世便信以为真,自我陶醉在虚假的太平之中,对日益严峻的局势浑然不觉。
武臣等人奉陈胜之命北略赵地,在蒯彻的劝说下,采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成功拿下诸多城池。这表明在秦朝统治摇摇欲坠之际,人心思变,一些地方官员已不愿为秦朝卖命,反秦力量顺势发展壮大。
秦二世元年的这些事件,清晰地展现出秦朝在内外交困下,统治根基已严重动摇。内部的残酷统治与权力斗争,外部的民众起义风起云涌,秦朝就像一艘千疮百孔的巨轮,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渐走向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