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汉纪二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第2页)
广武君说:“如今将军渡过西河,俘虏魏王,活捉夏说;向东拿下井陉,不到一上午就打败赵国二十万大军,杀了成安君;您的名声传遍天下,威震四海,各地的农夫们都放下农具,穿上好衣服,吃着美味的食物,侧耳倾听,等待您的命令,这是将军您的长处。然而士兵们经过这么多战斗,已经疲惫不堪,实际上很难再让他们继续高强度作战了。现在将军想用这些疲惫的士兵,去攻打燕国坚固的城池,想战又难以取胜,攻城又攻不下来,反而会暴露出弱点,陷入困境;时间一长,粮食也会耗尽。燕国不投降,齐国必定会加强边境防守,增强自身实力。燕、齐两国僵持不下,那么楚汉双方的胜负就难以分辨了,这就是将军您的短处。善于用兵的人,不会用自己的短处去攻击别人的长处,而是用自己的长处去攻击别人的短处。”
韩信问:“那该怎么做呢?”广武君回答说:“现在为将军您考虑,不如按兵不动,让士兵们休息,安抚赵国的百姓,方圆百里之内,每天都送来牛肉美酒,犒劳将士;做出要向北进攻燕国的态势,然后派能言善辩的人带着书信,把您的优势告诉燕国,燕国肯定不敢不服从。燕国归顺后,再向东逼近齐国,即使有再聪明的人,也不知道该怎么为齐国出谋划策了。这样,天下大事就有希望成功了。用兵本来就有先制造声势,然后再采取实际行动的策略,说的就是这种情况。”韩信说:“好主意!”就听从了广武君的计策,派使者去燕国,燕国立刻望风而降;韩信又派使者向汉王报告,并请求立张耳为赵王,汉王同意了。楚国多次派奇兵渡过黄河攻打赵国,张耳和韩信来回救援赵国,顺便平定了赵国的城邑,然后调兵前往汉王那里。
甲戌日是月末,出现了日食。
十一月,癸卯日是月末,又出现了日食。
随何到了九江,九江太宰负责接待他,过了三天,英布都没有接见他。随何对太宰说:“大王之所以不见我,一定是觉得楚国强大,而汉朝弱小。这正是我来出使的原因。如果能让我见到大王,我说的要是对,那正是大王想听的;要是我说得不对,就把我们二十人在九江街头斩首示众,这足以表明大王背叛汉朝而亲附楚国的决心。”太宰这才把这话转告给英布。
英布接见了随何。随何说:“汉王派我恭敬地向大王呈上书信,我私下里很奇怪,大王为什么和楚国那么亲近呢!”九江王英布说:“我面向北,以臣子的身份侍奉他。”随何说:“大王和项王都是诸侯,您却以臣子的身份侍奉他,一定是觉得楚国强大,可以依靠它来保全国家。项王攻打齐国的时候,亲自背着筑墙的工具,身先士卒。大王您应该出动九江所有的兵力,亲自率领,为楚军做前锋;可现在您却只派了四千人去帮助楚国。作为向北称臣侍奉别人的人,难道应该是这样的吗?汉王攻入彭城的时候,项王还没从齐国撤军。大王您应该出动九江全部兵力渡过淮河,日夜在彭城下与汉军会战;但大王您拥有万人之众,却没有一人渡过淮河,只是袖手旁观谁胜谁负。依靠别人来保全自己国家的人,难道应该是这样的吗?大王您空有归附楚国的名声,却想厚着脸皮依靠它,我私下认为大王您这样做不可取!不过大王不背叛楚国,是觉得汉朝弱小。然而楚国军队虽然强大,但天下人都认为它背负着不义的名声,因为它违背盟约,杀害了义帝。汉王召集诸侯,回师坚守成皋、荥阳,运来蜀地、汉中的粮食,深挖壕沟,高筑壁垒,分派士兵把守边境要塞。楚军深入敌国八九百里,老弱残兵还要从千里之外转运粮食。汉军坚守不出,楚军前进无法攻城,后退又不能脱身,所以说楚军并不可靠。如果楚国战胜了汉朝,诸侯们会因为自身危险而相互救援。楚国的强大,只会招来天下诸侯的联合对抗。所以楚国不如汉朝,这形势很容易看出来。现在大王不依靠万无一失的汉朝,却要把自己托付给危在旦夕的楚国,我实在为大王感到疑惑!我不是说九江的兵力足以灭亡楚国;但如果大王发兵背叛楚国,项王一定会留下来攻打您;只要拖住他几个月,汉王夺取天下就稳操胜券了。我请求和大王一起拿着剑归顺汉王,汉王一定会割地封王给您;更何况九江本来就肯定是大王您的。”九江王英布说:“我听从您的建议。”于是暗中答应背叛楚国,归附汉朝,但还不敢泄露这个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