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48章 汉纪三 太祖高皇帝中(第3页)

田横就和他的两个门客乘坐驿站的马车前往洛阳。离洛阳还有三十里,到了尸乡的客馆。田横对使者说:“臣子拜见天子,应该先洗个澡。”于是就在这里停下,他对门客说:“我当初和汉王都面南称王,现在汉王成了天子,我却成了逃亡的俘虏,要面北称臣侍奉他,这耻辱已经够大了。而且我杀了人家的兄长,却要和他弟弟一起侍奉君主,就算他畏惧天子的诏令不敢怎么样,我自己心里能不愧疚吗?再说陛下想见我,不过是想看看我的样子罢了。现在把我的头砍下来,快马送到三十里外,容貌还不会改变,还能看。”说完就自刎了,让门客捧着他的头,跟着使者快马去报告皇帝。皇帝感叹说:“唉!从平民起家,兄弟三人相继称王,难道不贤能吗!”皇帝为他流下眼泪,任命他的两个门客为都尉,派两千名士兵,用王者的礼仪安葬了田横。安葬之后,两个门客在田横的坟墓旁挖了个洞,都自刎而死,到地下去追随田横。皇帝听说后,十分震惊。因为觉得田横的门客都很贤能,还有五百人在海上,就派使者去召他们。这些人到了之后,听说田横死了,也都自杀了。

评论

这段历史涵盖了楚汉相争的最终结局以及汉朝初建时的诸多关键事件,生动展现了历史的风云变幻与人物命运的起伏,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与启示。

楚汉相争的落幕以垓下之战为关键节点。项羽在这场战役中,尽管前期叱咤风云,但此时已陷入绝境。兵少食尽,四面楚歌,楚军士气崩溃。项羽突围后,虽在东城展现出非凡的勇猛,数次突出重围,但终究大势已去。他拒绝渡江东山再起,选择自刎而死,尽显英雄末路的悲壮。项羽的失败,正如太史公与扬子《法言》所论,他自矜功伐,不善于纳谏用人,背离关中,放逐义帝,失去民心,凭借武力经营天下,却不知顺应历史潮流,最终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

相比之下,刘邦在楚汉相争中的表现更具战略眼光与政治智慧。他虽在追击项羽时遭遇韩信、彭越不至的困境,但能听从张良建议,以利益诱使二人参战,展现出善于协调各方势力的能力。最终,刘邦赢得楚汉战争的胜利,建立汉朝,这不仅得益于他身边张良、萧何、韩信等杰出人才的辅佐,更在于他能够充分发挥这些人才的优势,用人之长,容人之短,从而成就帝业。

汉朝建立初期,刘邦对功臣的分封以及一系列政令的颁布,体现出其巩固政权、安抚民心的政治意图。封韩信为楚王、彭越为梁王等,既是对功臣的酬谢,也是稳定局势的手段。赦天下罪人、让士兵罢归回家、恢复百姓爵禄田宅等举措,有助于恢复社会秩序,赢得百姓支持,为汉朝的长治久安奠定基础。

刘邦与群臣探讨得天下与项羽失天下的原因,凸显出他善于总结经验、反思得失的品质。他坦诚承认自己在运筹帷幄、治国理政、统军作战等方面不如张良、萧何、韩信,但能用人得当,这成为他成功的关键。这种对自身清醒的认识和对人才的重视,是刘邦作为领导者的卓越之处。

韩信在楚国的一系列举动,如赐千金给漂母、任用曾羞辱自己的少年为中尉,展示出他的感恩之心与豁达胸怀,表明他并非睚眦必报之人,也体现出他对过往经历的深刻理解与超越。

田横的故事则充满了悲剧色彩与气节。他因曾烹杀郦食其,面对刘邦的征召心怀愧疚与恐惧。但在刘邦的逼迫下,虽有机会称王封侯,却因尊严与道义选择自杀。他的五百门客听闻其死讯后,也纷纷自杀,这种忠诚与气节令人感慨。田横及其门客的行为,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忠义、尊严的崇尚,与刘邦集团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形成鲜明对比,也为这段历史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总体而言,这段历史呈现出楚汉相争的宏大画卷与汉朝初建的复杂局势。它揭示了领导者用人、决策、顺应民心的重要性,也展现了历史变迁中人物的不同抉择与命运归宿,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与深刻的思考。